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台灣 DRAM 之死 (六)

凋亡

寫這回合好似《三國演義》走到姜維獨木難支的局面,一味無奈不忍卒睹。

08 年我參加了一場儀式,恰巧碰到了主管半導體產業的官員。我的觀察是幾家業者財報上的流動比與速動比都已經開始劣化。如果有銀行貸款的話,都已接近違約邊緣。官員聽了有些訝異,畢竟06 年各 DRAM 廠都經歷了豐碩的一年,稅後盈餘高攀新高。但是財報的數字歷歷在目,怎麼理解?

DRAM 產業在它還是半導體業界的驅動技術時,DRAM 產業有以 3~5 年為一週期的景氣循環。當來自當時最大市場-電腦-的需求成長低迷時,DRAM 廠商的獲利普遍不足,不能支持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產能的擴張,所以產量增加遲緩,逐漸被需求的成長超越,DRAM 廠商轉而開始獲利。由於有利可圖,這些獲利於是被投入先進技術研發與產能擴充,直到又遇到供過於求的狀況。簡單來說,DRAM 產業當時有負回饋機制的產業,因此產業大致還能維持長期的均衡。

待到快閃記憶體變成半導體界的驅動技術的年代,同時具有 DRAM 及快閃記憶體兩種技術的記憶體廠商對於 DRAM 市場供過於求的反應不一樣了。由於快閃記憶體的技術研發攤提以及生產設備折舊已先於快閃記憶體的生產銷售的過程中取得報酬,當遇到 DRAM 市場不景氣時,就利用既存的快閃記憶體生產技術,將 DRAM的生產製程推進一個世代、降低 DRAM生產成本。這樣的舉動在短期內無疑的進一步惡化市場狀況,但是同時具有 DRAM 及快閃記憶體兩種技術的記憶體廠商所受的衝擊較小,因為成本低;而只具有 DRAM 技術的廠商所受的衝擊則較大。因為市場沒有負向回饋機制,時間一長,只具有 DRAM 技術的廠商紛紛陷入經營困境。從後來的存活記憶體廠商來看,此一觀察無一例外。

當台灣的 DRAM 產業陷入困境時,各界對DRAM 產業的批評蜂擁而至,最常見的是台灣的 DRAM 產業的怠惰,沒有自己開發、掌握技術能力。但是事實上台灣的 DRAM 產業短期是死於快閃記憶體產業的興起,而主要的長期原因是規模經濟不足。我們學到對的教訓了嗎?


用台灣DRAM 之死當標題是聳動了些。事實上,很多廠商在經歷一段慘澹經營的時光,也重新再站起來,轉型成代工、特殊記憶體等的廠商。但過去從設計、生產、封裝測試乃至於模組製造一氣呵成的產業結構已經不復存在則是事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