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許宏的《何以中國》[1]

 !都是魯迅提顧頡剛的「大禹是一條蟲」害的。

唸研究所時,本科是冰冷的物理,工具是抽象到不行的數學。許多研究上的進展不是端坐在書桌前就會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一個問題經常要在心頭盤桓許久,又漸漸淡去、甚或忘却。却在心頭放空時,又倏然而至,豁然開朗。

這閒暇之餘,就得學項蓮生的「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幸好居住地雖小,中文圖書的館藏却還整齊。重温金庸、梁羽生自不待言,台灣當時見不著的三年代小說也能一一訪讀,兼及上世記中文顯學的紅學與甲骨許多紅學大家諸如俞平伯、周汝昌、吳恩裕等的書台灣也見不著的。但岔路走的最遠的,却是因慕「大禹是一條蟲」的盛名去咀嚼顧頡剛 [2] 的《古史辯》[3] 七大冊。自此後,言必稱三代,誤矣!

顧頡剛開始寫《古史辯》時 (1926) ,李濟 [4] 還沒接董作賓的位置開發安陽殷墟 (1928) [5]。關於商代,雖然在世紀初有甲骨文的大量出土而得到初步的佐證,但當時其它的證據都還付諸闕如。鄭州商城 [6] (1955)、偃師商城 [7] (1983) 又是較以後的事。對於夏代的歷史,更只能從斷簡殘篇的故紙堆中去講究,譬如《尚書》中的《夏書四篇》,所以才有「大禹是一條蟲」這麼無端的一句話。

直到二里頭 [8] (1959) 開挖以後,夏文化才有些確實的跡證。剛開始時,二里頭到底是夏文化還是殷商文化還頗有爭議。現在學術界的意見已漸趨一致:二里頭遺址早、中期是夏文化,後期與商文化有重疊。三代之首的夏,從此有了考古的實質支撑。

上世紀中國考古的最大進展,是文字記載與考古活動的相互印證。在文字方面,除了歷史記載之外,甲骨文對於商代的文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兼之有數地商城殷墟的發掘的相互參照,逐漸變為信史。以殷王世系來說,《史記》所載殷王世系在經過甲骨文記載校正後,發現只錯了一兩個地方。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已是在「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一千四百年後。尚能精確若此,實在會令人感佩。

對於夏文化,我們的暸解也許永遠無法追及對商文化的瞭解程度夏人並沒有留給我們類似甲骨文的文獻。但從山西的襄汾陶寺 [9]、河南的嵩山聚落 [10]、新砦遺址 [11] 乃至於大邑二里頭的開挖,在出土的文物及遺址中作者試圖勾繪先夏、夏文化的傳承、變革與發展,從而看中原地區逐漸孕育出中國的概念。

哦,差點忘了。作者許宏是二里頭工作隊隊長。他雖然不似李濟是中國考古的開基祖,但在二里頭遺址的挖掘工作就如同李濟之於安陽殷墟。

在中嶽嵩山百公里半徑的範圍內,這些遺址密集分佈。這是古中原,考古的朝聖之地。

References: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門裏門外— 學校與業界的差別

前幾天大雨滂沱時,我從校門一路沿椰林大道冒雨走著,為的是要尋找計算機中心。計算機中心接電話的人給的指示不算清楚,當學生時候心裡的地圖已不管用。終於在原先記憶中是一片荒煙漫草的地方中找到。進入建築中,下半身已全溼透了。

學校給我的電子郵件信箱沒辦法經學校的 VPN 上圖書館查詢期刋。按圖書館網路上指示的程序安裝軟體,試了幾次,一直沒能成功。找打電話找圖書館服務人員,她們試了好一陣子,沒能解決,又將電話轉給計算機中心的人。在電話中試了將近一個鐘頭。他們最後決定放棄,要我帶筆電去見他們,事情是這麼來的。

到了服務台,有一兩個職員,大部份是工讀生。接待我的工讀生態度倒是很親切,領我到裏頭,邊操作也邊問更資深的人。快要一小時後終於搞定了。原來要裝連接 VPN 網路要裝的軟體,只適用於 Java 32 位元的。我很好奇的問:「現在的電腦不都是 64 位元的嗎?」,他聳聳肩。又接著問:「別人沒遇到類似的問題嗎?」他笑了笑。這些系统需求在網路上全然未提及,連他也是問來的。

我在家接不上 VPN 的那天,我的手寫板其實也在安裝軟體時出了問題。幸好手寫板是商業公司銷售的,我依網路上的免費服務電話尋求協助。在排除了一些可能之後,服務人員要我上網路下載 fastsupport 的軟體,徵得我的同意之後,服務人員遠端操作我的電腦,排除了安裝障礙,測試完後,要我確定再操作一次。那天自然是沒出門,整個過程不到十分鐘。

記得大一時國文老師作文課出的題是「門裏門外」。當時才上大學,還是藝文青年。老師在我的作文幾個她認為是警句的旁邊加了双紅圈。這幾句是「門裏的人撿落葉,門外的掃落葉;門裏的穿球鞋,門外的穿皮鞋。」最後的結語是「門裏的人從門外來,最終還是要回到門外。」自以為有點像是《紅樓夢》中「檻內」、「檻外」的打機鋒。


現在門裏、門外來回走了幾遭,心中自有體會。再看這個題目,不會這樣寫了。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華爾街的物理學

1985年我在耶魯大學參加一個高能物理夏令營,其中一個講員是芝加哥大學做高能物理現象學的教授,行頭、做派與其它的教授很不一樣。西裝筆挺,褲子摺縫比刀鋒還利,出入還有 limousine接送。後來聽同行的人說,他也在芝加哥期貨市場出入,所獲甚豐。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物理與金融的接觸。

高能物理是上世紀物理的顯學之一,可惜在我當研究生時已將褪盡鉛華。當時我算了算,美國一年有三百個左右的博士生畢業,只有六十個左右的博士後缺,最後只有三五個教職員 (faculty) 缺。我很幸運的找到國內的教職,可是我很好奇的是其它 98% 的同行最後做些什麼?

Rocket scientist!這是我由學界轉到半導體業後的新發現。由於工作職務的關係,我必須與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大型基金以及各式銀行接觸。在這些機構中,銷售人員與分析師是與外面接觸的界面而為人所熟悉。可是最內層的有一群人他們管叫「rocket scientist」,有點戲謔的味道。但這其實是誤解,因為rocket scientist 只是象徵六O、七O年代的高科技。這些人真正共同的特點是高超的數理能力,能在一堆亂七八糟的現象中找出秩序來。簡潔的說,善於建立模型 (modeling)。這些人是新金融商品的創造者,也是在投資時運籌帷幄的人。我以前的同行,就儕身於這一群人之中。經濟學的笑話是三個經濟學家有四種意見;而在高能理論學家呢,三個人倒有七、八種模型。這絕非誇大之言。這份工作,有物理的背景訓練極為合適,是以為書名。

2008 金融海嘯之後,一般人對金融業十分反感,特別是衍生性金融商品 (derivative product)。但是這本書將金融商品譬如股票的模型從頭娓娓道來,從常態分佈 (normal distribution)、對數常態分佈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碎形 (fractal) 以及冪次律 (power law)、自我組織行為 (self-organized behavior) 、甚至於黑天鵝效應 (the black swan)等。我的感覺是正如物理理論的演化或革命,只不過談的是金融市場的行為;而每一次現象與模型的乖離是以一場金融風暴來顯示。

書中第一個出現的例子是 Renaissance,這是一家史上表現最好的投資公司,連 2008年都有 80%的獲利率。其創始人為西蒙斯 (Simons)。不怎麼熟悉,是麼?在代數拓樸中有個赫赫有名的 Chern-Simons term,在高能物理中的手徵異常 (chiral anomaly) 以及凝態物理中的拓樸絕緣體 (topological insulator) 中現在還在發光發熱。其中 Chern陳省身先生,中研院院士,而 Simons為其弟子,丘成桐先生 (數學 Fields Medal得主) 的師兄。丘先生現在還在台大校園中教研。這樣說來華爾街的物理也不是離我們很遠,是嗎? 

這本書從物理下手,有本書由經濟下手,《理性市場的神話》[2]。如果對金融市場有興趣的話,這兩本上可以參照著看,好比香檳配魚子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