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洋流發電



前一陣子和一位 FB 友請教了洋流發電,果然就有人倡議了。

大西洋比較小,因此它的洋流灣流 (Gulf Stream) 比較強,大概是黑潮 (Kuroshio) 的兩倍。做為發電的動力,當然效率較高。但台灣周邊的黑潮有一個當成發電能源不可或缺的條件穩定性。一般洋流流經的地點有時候會漂移,但台灣附近的黑潮相當穩定,在適當地點設立的發電設備有常年的水流經過。而且不似風力,一天機組最大利用率 30% 到頂,黑潮卻是 24 小時流動的,所以洋流有可能可以當成基載電力。

利用流體,風或水流,來發電,其能源轉換效率很高。目前風力發達已經可以捕捉風所挾帶 1/2 的動能。我相信水流的會更高,因為水的可壓縮性更低。

但對於洋流發電,我也有些疑慮:

1.          生態的衝擊。風力發電的扇葉對於飛行生物的衝擊也可能發生於海洋生物之上。黑潮的上層的海流帶有許多葉綠素 (chlorophyll),這是許多海洋生物幼蟲 (larvae) 的食物來源。台灣人素喜的烏魚也活在0~100 m 深的淺水層。一旦在 30~50 m深設立巨大的渦輪機,在流速每秒一公尺的洋流帶動下,不知道受衝擊的程度如何?又,如果抽取能量如此有效,對黑潮本身是不是也會產生影響?
2.          機組腐蝕。台灣風力發電的挑戰之一是帶鹽份的海風對機組的鏽蝕。如果使用洋流發電,機組是直接泡在鹽水中。也許可以有材料科學的解答,但這將轉化成下一個問題。
3.          成本問題。洋流發電目前有小規模的示範機組,但還未見商業化的數據。很多發電技術都是因為成本的考量而未能進入商業運轉。這部份要能提供一些參考數據,至少是預估。
4.          氣候變遷的影響。這是一個 long shot,但不是全然的杞人憂天。灣流會不會因為北極淡水大量注入攪亂鹽水梯度而終止?這是一個 legitimate的學術問題。黑潮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會有什麼變化呢?

Remark:西洋文獻中黑潮叫做 Kuroshio Current,這好比台灣有些人說 miso湯或 hose管,都是多此一舉。Miso就有湯的意思,hose就是管子。而 Kuroshio本身就帶有潮的意思。

大象林旺的心路歷程


講一個與動物溝通的故事。

圓山動物園還在的時候,大象林旺是台柱,它是在滇緬戰役「從軍」然後跟孫立人將軍帶來台灣的。

時值林旺爺爺七十大壽,動物園裏媒體雲集、熱鬧非凡。有位記者跟當時的園長蔡清枝問:「你可以不可以說說林旺的心路歷程?」畢竟林旺一生兵馬倥傯、顛沛流離。蔡清枝想了想,說:「你還是直接問它好了。」

現在看到電視記者的現場採訪問的問題很逗,才知道原來是業界的傳統,其來有自。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台灣的農業


留學時時飽受北美蔬果、葉菜匱乏之苦,台灣的葉菜、水果和出版業一直都是驅策我回國的主要動力。最近有一位研究所時的同學來台訪問,在餐廳點菜提起 potatocarrot,我跟他說:「That is no vegetable to me.」餐後的水果有芭樂。他來自南美哥倫比亞,他說 guava 他只在他故鄉和台灣見過,而台灣的品種好多了。其實芭樂和釋迦都原生南美,都是從南美過大西洋至歐洲,又過印度洋到東南亞,再輾轉至台灣落戶。小時候的芭樂猶硬澀難以下嚥,且只在夏季產出,現在全改頭換面了。台東的釋迦產量已佔全世界 70%

也招待過來自北歐的客戶,在一家素食連鎖店裏點商業套餐。客戶連現榨果汁都極為珍視,喝到最後一滴,原先以為這只是歐洲人的世故。他說這些東西他只看過罐裝的樣子,新鮮的蔬果在北歐是極奢侈的享受。

台灣過去的成長搭上半導體摩爾定律的便車,一路水漲船高。現在半導體製程的臨界尺度 (10 nm) 只有數百個原分子的大小,矽原子的原子、共價 (covalent) 半徑都只是 0.111 nm。雖然現在的科技已能操縱單一原分子,但那不是傳統凝態物理「物質」的概念,摩爾定律也不一定能如過去那樣每年如法炮製、榨出經濟價值來。而且一個新製程的推進如果要花十年,那就不是高科技了。

也許我們應該回頭想一想我們真正富饒的地方。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姓氏的產生和變遷


比較傳統的姓氏都有個堂號,譬如台灣的幾個大姓陳姓堂號穎川、林姓堂號西河、黃姓堂號江夏、張姓堂號清河、李姓堂號隴西等[1]。每一個姓名的堂號不只一個,雖說「天下王姓出太原」,但王姓的堂號除了太原之外,還有 20 幾個,譬如瑯玡、北海、陳留等。這些總堂號之外的堂號大抵是因為遷居,譬如因為避亂而新移至一處,開基祖就會給一個新堂號,譬如洪姓堂號敦煌,遷至福建同安的陌埔十三都後就改堂號陌埔;或者是「抬堂」,族中的一支出了顯赫的人物,因此另立堂號為誌,像楊姓堂號弘農,出了東漢楊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衍派就叫四知堂。無論如何,這些都是總堂號下的分支衍派。同一姓氏中以昭穆 [2] 中的字來定輩份尊卑。昭穆是以前母系社會交表親的遺跡,家族祠堂中供奉的牌位的就是左昭右穆的次序。在以前的宗法社會,這樣的堂號、昭穆可以追溯至遠祖,族譜似乎次序井然、堅實而嚴密。。

姓林的始祖依族譜可以遠溯至殷末的比干,就是那個被紂王剖心、被妲己詰問:「空心菜沒心不能活,為什麼人沒心還能活?」就從馬上一頭栽下去的那一位。雖是演義小說,但是也有些史實的支撐。西河的地望在今河南安陽。廿世紀考古的盛事之一是在安陽發現殷墟 [3],這也是廿世紀顯學甲骨文的起源地。周武王伐商後封紂王子武庚 [4] 於安陽,這正是《詩經》中《邶風》的所在。所以西河的地望於安陽似乎也是在理的。安陽之於林姓,就像嵩山少林寺之於禪宗,都是祖庭;又如麥加之於穆斯林,一生至少要朝拜一次的。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最近看湯錦台的《閩南海上帝國》 [5],才發現誤會大了。湯說閩南人多是吳、越滅國之後播遷至閩地的百越族之後,與當地曇石山文化、浮濱文化土著後人的混種。其後秦始皇有「謫徙民五十萬戍五嶺,與越雜處」,以及漢代的幾次對東越、閩越的幾次征伐,導致部份又遷回浙南的狀況,但是閩南地區起初是百越之後大概是不會錯的。這從語言上閩南、潮州、溫州話可以互通也可以見證這一歷史過程。後面雖然有北方民族的南遷,像「開漳聖王」唐代陳政、陳元光父子對漳州的開發,但是唐代高僧智升的《開元錄》(著於開元 18年,西元 730年,遠早於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時間。) 說:「閩縣,越州地,即古東甌,今建州亦其地。皆夷種,有五姓,謂林、黃是其後裔。」《開元錄》著於開元 18 (西元 730),遠早於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時間。說明了當地的人口結構是閩越人北方化後,採用了北方世家的姓。至於何喬遠所著《閩書》雖稱「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但《閩書》成書於明朝,較不可信。所以台灣的前幾個大姓除了陳姓之外,是閩越人習自北方的世家姓氏而來。百越現在已不復可辨,徹底的漢化。但福建、台灣的林姓,與比干可能無甚淵源。

這種狀況也見於畬 [6] 族的姓。畬族是中國現存的少數民族,畲族世居地分佈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湖南六省。畬音佘,刀耕火種之意。畬族是越族被播遷浙、江淮後在浙、贛、閩之交的較活躍少數民族。根據對閩南人的基因分析,漢、畬、越都是閩南人的主要基因來源。藍、雷、鍾、盤為畬族漢化後的幾個大姓。有部份「盤」則化身為「彭」或「潘」,「藍」則化身為「蘭」,「雷」則化身為「呂」或「婁」,「婁」又有時候化身為「劉」[6, 7]。這也是現在客家的幾個大姓。這些姓氏的來源,與前述的林、黃五姓,頗為類似。

南北朝時期對西域錫爾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的粟特民族和國家及其來華後裔稱為「昭武九姓」,即火尋 (花剌子模) 戊地九姓 [8],現在大部份也混入一般的姓氏之中。

西漢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附。有些就採了當時的皇家的姓。後漢劉淵的劉與唐詩人劉禹錫的劉都出於這一支。南北朝時鮮卑人實施漢化,拓跋改姓元,這就是唐朝詩人元稹的元。另外如普六茹改姓「陸」或「茹」,作家王安憶的母親茹志鵬,也是作家,姓的就是這個姓。

這樣的過程不斷反覆,原來各族中的人不斷融入漢姓,形成漢族的概念。所以看到族譜中追溯的如何高古,看看就好,族譜不太靠譜的。

References: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幅射與核廢料


幅射是所有核安恐懼的核心。其實幅射是自然背景的一部份,說不定自然幅射也參與了生物演化的歷程,因為演化來自於天擇對於突變的選擇,而幅射是突變的原因之一。但是突變沒有方向性,大部份的突變是不利於生存的,這就是恐懼的來源。

幅射的單位

測量幅射對人體的影響有幾個單位,像是侖目 (rem) [1] 、西弗 (Sievert) [2] 格雷 (Gray) [3]等。Sievert Joul/Kilogram,每公斤受到曝射的幅射能量焦耳數 (Joul)100 rem = 1 Sievert = 1 Gray。以下的討論就用侖目

先掌握一些數量級的概念。自然幅射的背景質是平均每人每年 0.2 rem [4],照一次牙科 X 光約 0.001 rem,住在有花崗岩 (含鈾) 的大廈中一年吸收的幅射幅大概是 0.0008 rem

為什麼用這類的單位呢?因為幅射對人的傷害主要是肇因於高能量幅射線對人體細胞原分子的破壞。所以用能量來累計幅射線的影響。但是受幅射影響的生物大小不一,所以用重量為分母來評估平均受損程度。一般而言,人在接受 100 侖目以下的幅射劑量時還可能沒有感覺,但已有長期致癌 (carcinogenic) 的風險。200 侖目時就會有急性幅射症狀 (acute radiation symdrom) 產生。到了 300 侖目時,除非立即接受輸血以及其它對幅射線的治療措施,死亡的機率將達到 50%。所以 300 侖目又稱為半致死劑量。

線性無閾值模型

上面談的是急性的症狀。接受幅射後細胞被破壞,有些會自行修復,但有些會導致突變,進而致癌。有個常用的計算模型叫線性無閾值模型 (LNT; Linear No-Threshold Model) [5] 常被用來做法令或政策規範的使用。基本上這個模型假設幅射量對致癌的機率是完全線性的,沒有一個幅射閾值需要超過後才會致癌。
根據 ICRP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推薦的模型,每一侖目的幅射劑量會增加 0.055% 的致癌機率 [6]。以車諾比事件為例,反應爐附近的 30,000 人粗估受到 45 rem 的幅射劑量,長期來說會增加45/1800 = 2.5% 的致癌機率。而以線性無閾值模型來估計,整個事件終將造成 4,000 名因核安致死事件。不過即使一個人沒有受到非自然背景的幅射的影響,一般最終也有 20% 的致癌機率。所以在評估幅射的影響時,首先要將這自然致癌率剔除。LNT 模型比較有爭議的地方是在低劑量區是否也是線性? 美國核學會認為 10 侖目以下的幅射劑量的影響要不是太小觀察不到,要不就是不存在 [7]。因此以 LNT 來估計小劑量幅射的影響結果可能偏高。另外致癌率與致死率中間還有一個轉換因子。譬如在核安事件發生的前期容易有受碘131 (半衰期為 8 ) 幅射導致的甲狀線癌,但甲狀線癌經治療後的 30 年存活率為 92% (但各種癌症的存活率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致癌率與致死率之間不應直接劃上等號。

幅射線

眾所周知的,一般所謂的幅射線分成三種:αβγ射線。核廢料 (spent nuclear fuel) 只會放出βγ射線,所以我們集中談βγ射線。β射線是高能量的電子,γ射線是高能量的電磁波。自然背景幅射中的 0.2 侖目就有 0.04 侖目來自於太空γ射線。這些βγ射線的能量卻是以電子伏特 (ev; electron volt) 來計算的。一個電子伏特就是一個電子的電量 (1.6 × 10-19 庫侖) 置於一伏特電壓中的能量,而1 eV = 1.6 × 10-19 Joul。這就與我們前面用的幅射單位中的能量單位焦耳連上關係了。1電子伏特的能量極為微小,在核廢料中幅射出的βγ射線大都是以千電子伏特 (keV) 或百萬電子伏特 (MeV) 來計算。特別是百萬電子伏特級的幅射線,這是造成幅射傷害的最大來源。表面上即使以百萬伏特來看距離侖目仍有一段相當大的數量級差距,這些數量級的差距,就由龐大的幅射線元素 (actinide) 的原分子數量來達成。記得 1 莫耳 (mole) 等於 6 × 1023 個原子,一莫爾的定義是 12 12 所具有的原子數。所以即使吸入了重量極輕的幅射線元素,若其半衰期短,也有可能原子數眾多因而迅速累積至有傷害的劑量。

核廢料

核反應爐使用的燃料可以有幾種,上表是核反應爐級鈾燃料使用過後產生的廢料。天然的鈾礦含 99.3% 的鈾 238 0.7% 的鈾 235。鈾 235 是核反應主要的元素。為了提升核反應效率,會提煉天然鈾礦使得鈾 235 達到 3% 以上,稱為核反應爐級 (reactor-grade) 的燃料。但這與原子彈中鈾 235 幾乎佔 100% 差距很大。將核反應爐與核爆一起談,是無稽之談。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恐怖份子的大規模攻擊轉以石油為主要傷害工具,要將鈾 235提煉到原子彈可用的純度及量是相當艱鉅的工程。

核反應爐基本上是利用鈾 235 被中子撞擊後造成的核分裂 (nuclear fission)— 分裂成兩塊碎片過程中所釋出的質能轉換能量。這些碎片多數是具有幅射性的,這就是要處理的核廢料。

當然鈾 238 會是核廢料的主體,也有殘餘的少量鈾 235。但是這二者都是相對穩定的元素:鈾 238 半衰期 (half life time; t½) 45 億年,鈾 235 半衰期為 7 億年。半衰期的意思是經此期間之後,元素將經由核分裂,數目減半。以前面的侖目的定義來看,很容易算出要有多少重量的鈾才會達到危害的標準。事實上許多天然鈾礦是裸露於地表的。美國最主要的鈾礦產地是在科羅拉多州,地表的鈾礦達上百万噸。科羅拉多的水流經這些鈾礦,有部份成為西部的水源供應,但幅射劑量在安全標準之下。事實上,核廢料儲存的安全標準常拿來與天然鈾礦來相比。如果核廢料的儲存所可能外洩的幅射低於天然鈾礦,則我們認為它是相對安全的 [8]

核燃料在初用完之後是放在核反應爐附近先儲存一陣子,因此半衰期短的核廢料在這一段期間衰變完,譬如前述容易導致甲狀腺癌的碘 131,其半衰期為 8 天,在這段儲存期間可能就衰變殆盡,不復有危險性。因此談核廢料的問題,通常是安處理半衰期為幾十年至幾百萬年核分裂所產生的幅射性元素。

                                    [9]
Prop:
Unit:
Q *
KeV
βγ
*
0.211
6.1385
294
β
0.230
0.1084
4050
βγ
0.327
0.0447
151
β
1.53
5.4575
91
βγ
2.3 
6.9110
269
β
6.5 
1.2499
33
β
15.7 
0.8410
194
βγ
Medium-lived
fission products
Prop:
Unit:
Q *
keV
βγ
*
4.76
.0803
252
βγ
10.76
.2180
687
βγ
14.1
.0008
316
β
28.9
4.505
2826
β
30.23
6.337
1176
βγ
43.9
.00005
390
βγ
90
.5314
77
β














先學怎麼看這個表格。左邊為長半衰期的幅射性元素,右邊為中半衰期的幅素。各表格第一欄為化學元素符號及其質量數 (mass number;質子數加中子數)。第二欄為半衰期 (t½),左邊表格的單住為百萬年 (Ma; Million annum),右邊表格的單位為年 (a; annum)。第三欄為產出率 (yield)。值得注意的是在核分裂的過程是一分為二,所以總產出率,如果沒有特別說明,一般的加總為 200% [10]。第四欄為其幅射線釋出的總能量,單位為千電子伏特。有時候這些幅射性元素有後續的衰變,而能量為其衰變鍊釋出能量的總和。第五欄為其幅射線的種類,可以是只有β射線或者是β射線與γ射線都有。

我們通常較擔心的是產出率高、幅射能量大的幅射性元素,譬如在中半衰期表格中的鍶 90 和銫 137。特別是銫 137,常被用來檢測幅射污染的程度。它的危險性其實比前面提的碘 131要低;碘 131 會在甲狀腺累積,且半衰期短,而釋出的能量近百萬電子伏特;而銫 137 雖然釋出的能量稍高,但它溶於水,會經尿液排除,而且其半衰期長。它的作用比較像大腸桿菌,常用來做檢測食品衛生的指標,但它的危害不是最大的。

從中半衰期的表中,可以發現其實對於中半衰期的核廢料最大的威脅來自於鍶 90 和銫 137,而其半衰期均在 30 年上下。所以在 100年後,這一群幅射化學元素的幅射劑量就會降至 10%以下。所以對中半衰期的幅射化學元素,只要有幾百年的穩定存放,危險就算解除了。比較麻煩的是長半衰期的那一群,半衰期自 21 萬年至 1570 萬年。長半衰期的幅射化學元素產出率較高的是鋯 93、銫 135和鈀 107,幸好它們的幅射能量相對較低,又因為半衰期長相對的較穩定,所以可能造成的傷害會比較小。無論如何,對於長半衰期的幅射化學元素是核廢料處理的一個重大課題。

核廢料的處理

核廢料的初步處理是要讓它變得比較穩定,將其中的水分和氮化物分離出。使用的方法是加糖鍛燒 (calcination),在圓柱中翻攪,有點像糖炒栗子。鍛燒後的核廢料再持續加入碎玻璃 (borosilicated glass; 高硼矽玻璃) 加熱就被玻璃化 (veritrification) 了。這些融化的玻璃接著注入不銹鋼的圓柱中。冷卻後其中的玻璃對水有極高的抗性。

這些處理完的玻璃化核廢料目前處置的方法是將它們放置於地質相對穩定的地底下儲存槽。目前還有許多新的處理方式在研究,包括核廢料的再利用、用地質潛沒(subduction) 層讓它們被帶入深層地殼之下等。

核廢料的處理的安全性

這樣處理過的核廢料安全性如何?由於含有許多幅射化學元素,這些核廢料的幅射較自然鈾礦要高上千倍,經過產出率、半衰期、幅射線能量的加權計算後,大概需要 10,000 年幅射線才會降到天然鈾礦的水平以下 [8]。所以理論上對於玻璃化核廢料要求 10,000 年不能外洩。10,000 年的時間實在是很長,至少長於新石器時代後的人類文明史。

但是有一個可以對比的例子。美國的核廢料儲存於雅卡山 (Yucca Mountain) ,設計是儲存77,000噸的核廢料,其幅射強度的安全標準為自然鈾礦的 5%。假設雅卡山的容量裝滿了後,很不幸的水浸入而玻璃化的核廢料又從玻璃圍阻體中滲出,流入地下水,與前述流經科羅拉多天然鈾礦區的水相較,也只有5% 的幅射量 [8]。如果你旅經洛杉磯或聖地牙哥敢喝水,似乎地下儲存玻璃化的核廢料也不必過於擔心。

References:

[1]: Office of Air and Radiation; Office of Radiation and Indoor Air (May 2007). "Radiation: Risks and Realities" (PDF). Radiation: Risks and Realities.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p. 2. Retrieved 19 March 2011.
[4]: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UNSCEAR 2008
[6]: "The 2007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nnals of the ICRP. ICRP publication 103 37 (2-4). 2007. ISBN 978-0-7020-3048-2. Retrieved 17 May 2012.
[7]: The American Nuclear Society, 2001. Health Effects of Low-Level Rad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41 [6]
[8]: 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by Richard Muller
[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ssion_product_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