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百科全書


最近書架又逐漸飽和,有些書當然要讓出位置來。沒費什麼思量,那一套買了廿餘年、佔地甚廣的《大英百科全書》就首當其衝。

當初買的時候原不是書架、酒櫃做擺飾的,也著實用了好一陣子。中文、英文紙本、電子字辭典現在都還常用,擺在床頭、公事包中,百科全書怎會用不著呢?

只是維基百科出來之後,這一切都快速改變。電子的百科在搜尋上的相對便利自毋庸贅言。至於內容方面,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些論辯,認為《大英百科全書》為專家所撰寫、審訂,比一般波普眾生聚沙成塔的知識要紮實、正確。這一點其實至今仍是如此。查維基的條目時,現在還是經常可以發現錯誤,至少在我熟悉的一些條目中隨手就可以訂個勘誤表。另外,維基條目內容的撰寫雖然有建議的格式及標準,但是各條目疏漏、嚴謹的差異仍然很大。幸好維基條目的成長是每日俱增,錯誤的修訂亦然。這些增加、修訂都有志願者,是在全世界以日以繼夜的方式進行。這些條目數量涵蓋範圍周全、及時更新的好處,已遠超越其它方面的缺陷。誇張的說,如果你找不找一個詞條,最好先懷疑自己是否拼錯字、詞條是否有稍為值得認真對待的公眾知識內容?條目增修的速度也很令人驚艷,有時候科學新發現的隔日就會出現在詞條之中。像前幾年在非洲發現的新人種 Australopithecus sediba一事,新條目的建立幾乎與 Nature學術文章的發表同時。

維基中詞條的周延及組織方法令人訝異。一個大題目下可能有數十個子項目,每個子項目下又可能還有孫項目,每一個項目自成一個條目,合起來就像一本完整的書。我曾經查過像軟體開發管理、量子力學這些較大項的題目,如果將它列印成冊,稱之為書並不為過。從事知識工作的人現在幾乎無法離開它,是以每年維基要求捐獻時,總是毫不猶豫。

以前維基百科中文的內容不足,百度百科在中文的文、史涵蓋較周全,條目的內容也較詳盡。但這一兩年來維基在中文條目的進展很快,雖然條目內容詳盡的程度仍有待改善。提到中文的百科全書不能不提到明清的三套大部頭的書:明解縉負責編纂的《永樂大典》、清陳夢雷以私人之力編校的《古今圖書集成》以及清紀曉嵐負責編纂的《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得 3.7億字,《古今圖書集成》得 1.7 億字,《四庫全書》最龐大,得7 億餘字。但《四庫全書》是以書為單位的,不是以辭條來編輯,不利於檢索,在這個意義上,不能稱為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編輯的目的就是「悉採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古今圖書集成》也是類似。可惜《永樂大典》至清已有殘缺,又在八國聯軍時圓明園遭劫。原二萬二千餘冊的書,現存不到 800 冊。所以《古今圖書集成》是存世最大的中文百科全書,事實上也是全世界最大紙本的百科全書。李約瑟治中國科學史時,這是最主要的工具書。

《古今圖書集成》自然在檢索方面不如電子版的方便。但《古今圖書集成》的版權早已過期,在中文的維基發展起來,《古今圖書集成》中的條目可以掃瞄、轉換,迅速納入編制,對於中文清代以前的知識檢索相信會有重大貢獻。

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閒情外的閒情


最近把閻崇年的《大故宮》12 給看完了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1626

這本書好處之一是第一冊附有一張完整、詳細的紫禁城地圖,比北京故宮博物院宮網的還詳細。看歷史小說、歷史劇時,房屋的座落、人物的動線就清楚了。有時候還會發現一些作者、編劇的小錯誤。像《慈禧全傳》中高陽寫咸豐及恭親王由一母帶大,情份特殊,說皇子住在東五所。其實是北五所,位置在東六宮之北,已近皇城的最北邊。看《步步驚心》、《後宮甄環傳》也是如此,可以按圖索驥。

不過這些影視片卻是在浙江東陽店影視區拍攝的http://baike.baidu.com/view/2311883.htm。建的時候是依 1:1 的比例仿紫禁城。所以中景拍來應該十分真實。遠景有山為北京所無;近景的擺設只能用山寨版。但已是十分考究。

閻書只講主要宮殿,大致上中和、保和、太和、乾清、交泰、坤寧、養心殿,東、西六宮的名稱、沿革都講齊了,但是像供養皇太后的慈寧宮、唱戲的暢音閣、漱芳齋、皇子居住的北五所、御花園等都還有待填補,也許還有《大故宮》3

各宮殿的規制講的很清楚,像是重檐廡殿頂、重簷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等都講得很清楚,但是比較不是站在建築的觀點來看。如果有一些更細節的建築描述會更有趣,但那就不是三兩百頁的書可以說的了的。另外講東西六宮時講了比較多后妃的事。一般后妃的事比較少見諸史料,除非影響政局的事。閻書中說的多些,不過歷史小說、歷史劇也喜歡以此為材料。像高陽的《安樂堂》中講的廢后吳氏、萬貴妃、紀妃等,閻書閏自然是要提的。

這類書是閒情外的閒情,看小說、電視劇小菜外的小菜。但是如果要寫些什麼的時候,沒有這些仔細材料做肌里,卻是張羅不出一幅實景的。

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烏魚子的做法與吃法


烏魚子是迴游性的魚類,每年冬至前後巡遊過台灣海峽,是漁民冬季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近年來台灣的漁業衰退,兼之大陸漁民在北部截撈,游至中南部海岸的野生烏魚大多瘦小。但台灣的漁民改以近海養殖的烏魚替代,肥美如昔,且價格只有野生的一半。

烏魚本身的魚肉鮮美,最好吃的做法是烏魚麵線。先將烏魚塊以醬油煎熟。麵線煮熟後將煎過的烏魚剝塊下麵線即可,另外再加入蒜白切片幾許。傳統麵線中的鹹味會提烏魚本身的鮮味,毋需再加任何調味料。這是以前富貴人家冬季的早點或宵夜。

大出的時候烏魚肉的價格不算貴,因為烏魚肉只是剩餘利用。雄烏魚的鰾(精囊)以及雌烏魚的卵才是主要賣點。鰾都是現吃的,烏魚子卻需要作工。

烏魚子買來後先要放血。一手抓著烏魚子的頭,另一手用洗淨的銅板將囊膜下血管中的血刮下,要刮乾淨。否則曬好的烏魚子會呈烏青色,看相不佳,而且腥味較重。放血之後,血管在曬乾之後仍依稀可見,這是辨別烏魚子真假的第一步。

放血後的烏魚子先用鹽醃漬一下,最主要的目的在防腐。然後要塑形。塑型時將幾副烏魚子置於一平板之下,上放磚頭,將底下烏魚子壓平。注意在第一次壓磚頭時因烏魚子尚未變硬,加重量時宜輕,否則容易破裂。白天有陽光時放在吊竿上日曬,要防貓偷腥。夜間仍置於平板下塑形。當烏魚子逐漸變硬時,平板上的重量可以逐漸加重。這樣板下、竿上幾個來回,大約一星期之後就算大功告成。以前沒有冰箱時比較偏向多曬乾些好保存,一開始吹南風時烏魚子就變味不行了。現在有冰箱不必曬得太乾,烏魚子中間要溼潤的好。

吃的時候先將表面的囊膜撕去。用棉花沾藥用酒精先將烏魚子抹過,然後點帶酒精的棉花烘烤烏魚子,烤到外皮酥脆而中間仍然溼潤為佳。烤的太乾了不僅口感不好,切片時也會碎不成形。佐料還是以蒜白切片為相宜。

常見的吃法是放在宴席當冷盤前菜,這是糟蹋了。烏魚子味道鮮極,與其他食物混著吃,要不是其它食物六宮粉黛無顏色,要不就將此極鮮之味給雜了。最好是佐溫黃酒或烈白酒單吃,可以得全味。對我來說,這是中式的香檳魚子醬,甚或過之。但烏魚子雖好,卻多吃不得。吃多了會流油,有經驗的人是知道的。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再論胡與番


胡與番都是對外來事物的指稱。食物前加胡字的大抵是張騫使西域從中亞、印度帶回的;而番則是南美洲的植物經歐洲、南亞一路傳過來的 [1] 。但是為什麼胡與番成了外來事物的形容詞,這其中有講究。

胡與番都不是現在認得的甲骨文中原有的字,雖然胡的歷史可遠溯至夏代。先說胡。胡的原義根據《說文解字》是「牛顄垂也。從肉古聲。」,就是牛頷下垂皮。後來引申至凡是獸類脖子下垂的肉。此一義並沒有太大的岐見。鬍鬚的鬍也是從此引申出來的,因為是從下頷長出來的。但是為什麼胡被用來指稱外來的事務呢?

匈奴是與華夏族一樣久遠的民族。《史記索隱》說葷粥 (音:熏育) 「匈奴別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玁狁 (音:險允),漢曰匈奴。」殷高宗就有伐鬼方的記載,《詩經》中也有幾個地方提到玁狁。這些都是華夏民族給匈奴的稱號,而且還夾雜者蔑視的意思,譬如鬼、奴、犬字旁等。但是「險允」、「熏育」、「匈」的音,大致是一貫的。

上面的都是漢人給匈奴的稱呼。匈奴人自稱什麼呢?《漢書》中說匈奴致書西漢:「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這也是天之驕子成語的來源) 顯然匈奴人自稱胡,且頗為得意,所以胡字應無輕蔑的意思。匈奴在時 (至四世紀中) ,胡是匈奴的專稱。但為什麼匈奴自稱胡?胡字的原意是牛頷下垂皮,與匈奴又有何干?根據劉學銚 [2] 的說法,在烏拉•阿爾泰語系 (Ural-Altaic Language Family) (包含土耳其語、亞塞拜然語、土庫曼耳、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烏玆別克語、維吾爾語、撒拉語、蒙古語、芬蘭語、愛沙尼亞語、匈牙利語。日本語及朝鮮語尚待討論。基本上是橫跨歐亞大陸高緯度區自烏拉山至阿爾泰山線延伸的語系。) 中,人的發音為 Hun。以英文來拼另一種語言的發音,當然已有部份的扭曲。以漢字來拼 Hun字,匈、葷粥、玁狁、胡,都捕捉了正確發音某部份的特徵。就像美國總統 Bush 的發音兩岸翻譯各異:台灣叫布希,大陸叫布什;台灣表現了嘶音,大陸表現了捲舌的一面。所以胡字是因為匈奴的自稱音譯,才會會被借用成外來事物的形容詞。既然是自稱,沒有貶抑的意思。

番字卻另有來頭,查字典時,番是在田字部首中,這是誤歸類。《說文解字》說「獸足謂之番。从釆;田,象其掌。釆,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番底下的田字是獸足形,卻不是田。注意釆字與采字不同,後者是甲骨文中就有的字,上頭是手,下邊是木,是以手取果於木,意思很清楚的。後來採字又多了一隻手,是畫蛇添足。釆字最早出現於《尚書》「釆章百姓」,但很不幸偽孔傳誤為平章百姓,這一錯就錯下去了,宋代的宰相叫平章知事,錯到最高點。
字典中整個釆字部只有四個字;釆、采、釉和釋。采和釉是誤歸類,其餘的都跟辨字義有關,其實番字也應歸於釆部首。番字既為獸足,罵人的意思再也明顯不過了直至清朝,以小蹄子、浪蹄子罵年輕女孩子的仍然是常用的話。《紅樓夢》第五七回: 賈母一見了紫鵑,便眼內出火,駡道:「你這小蹄子,和他説了什麼?」漢奸也稱狗腿子。獸不如人,又為獸足,自然是等而下之。以貶抑詞來形容外來的事務,自然是大漢沙文主義的岐視。

Reference:
[2]:p6, 鮮卑列國--大興安嶺傳奇,劉學銚著,風格司出版社。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台灣三大民變與清政府分而治之的對策


清朝時台灣三大民變是指朱一貴 [1]、林爽文 [2] 與戴潮春 [3] 三個事件。朱一貴事件發生於 1721 (康熙 60),自朱一貴稱帝後只延續了兩個月;林爽文事件發生於 1786 (乾隆 51 ),前後一年四個月被平定;戴潮春事件發生於 1862 (同治元年),前後沿續四年,對台灣中部地區影響甚鉅。首先要注意的是現在對於這些事件的稱呼是民變,而不是xx之亂。這是撇開正朔迷思、歷史「政治正確」的起步。

這三次民變有一個少為人注意的共通點,三個領袖人物都是漳州人。朱一貴是漳州府長泰縣人,23歲才移民來台。林爽文是漳州和平 (現漳州市雲霄縣和平鄉) 人,17歲隨父移民來台。林爽文在二月河的小說中幾易其名,而且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但這是小說,大概只是要穿針引線,帶出福康安。戴潮春是彰化縣四張犁人(今台中市大屯區四張犁,康熙六十一年彰化設縣,範圍在諸羅縣以北的中部地區),但祖籍也是漳州。

這個特殊的籍貫對於事件有什麼意義呢?

這三次民變中,林爽文和戴潮春都和天地會 [4] 有關。天地會有五十餘種別名,起源也眾說紛云,以明鄭起源的流傳最廣。《鹿鼎記》中說什麼「平生不識陳近南,就稱英雄也枉然」,陳近南便是鄭成功的軍師陳永華,台南的延平郡王祠還供著他的牌位。但是史料記載最翔實的,卻是起於萬雲龍和尚 [5] (或云俗名鄭開的提喜雲龍禪師、洪二和尚等名) 。萬雲龍和尚是漳州漳浦人 (今漳州市雲霄縣)。近人更有考證,《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 (天地會) 結義的地點,便在雲霄縣治雲陵鎮外東向八公里的高溪觀音亭 [6]。而金庸筆下紅花會的老舵主叫于萬亭,也許就暗含萬雲龍及觀音亭的意思。漳州既和天地會地緣密切,漳州人打著天地會的旗號反清也頗入情理。

另外清朝時期台灣有各族群的鬥爭,有閩粵械鬥,閩籍之內還有漳泉械鬥。這些械鬥所累積下來的怨懟在民變的過程之中都逐漸發酵出來。漳泉的分佈大致如下:「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漳州話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台北盆地,故泉州話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客籍的則多在桃竹苗一帶,南部屏東也有聚落。」[7]

朱一貴事件時,另有一名領袖杜君英,結集的是漳泉和潮汕的人士,而從朱一貴的,多僅是漳泉人士。二人分裂之後,便形成漳泉的閩籍集團與潮汕的粵籍集團,這也種下了後來閩粵械鬥的種子。以致於清軍在鹿耳門、安平港登陸後,得以各個擊破。朱一貴事件發生於 1721年,而第一次大規模的漳泉械鬥則發生於 1751 年。是以此次事件僅見閩粵籍的各自地域認同,漳泉之間的嫌隙尚未彰顯。最早的鳳山閩粵械鬥賴君奏、吳福生案均發生於1723 [8],晚於朱一貴事件。另外,萬雲龍創立天地會是 1761 年,朱一貴時尚未建立,所以天地會未涉此次民變。這也是支持萬雲龍成立天地會的反證之一。

林爽文事件時已是 1786 年,此時台灣已發生過1751年台灣縣漳泉械鬥、1769年彰化漳泉械鬥、1775年彰化漳泉械鬥、1782年北台灣、彰化、嘉義漳泉械鬥(謝笑案)、1783年台北黃泥塘械鬥、1783年台北嘉義彰化漳泉械鬥等事件 [7],漳泉嫌隙已深。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平原,那是漳州人的大本營。而鹿港沿海一帶未陷落,除了鹿港原先繁華、有民團自衛外,最主要的是鹿港是泉州籍的大本營。鹿港以南現今是埔鹽鄉,有同安十三寮,這個同安當然是原屬泉州府的同安縣。再往南走,清代的地圖就到二林堡,二林堡分上、下、深耕三堡,大致包括現二林、芳苑、大城、竹塘、溪湖、田中等鄉鎮以及跨過現今濁水溪道的二崙、油車等地,以虎尾溪與時屬諸羅縣的地域分界 [9]。二林堡以洪姓為大宗,堂號「柏埔」,也是來自於同安縣的柏埔十三都 [10]。也就是說,鹿港以南的沿海一帶,全來自於泉州,而且源自於一小塊小的地域之內,都是小同鄉。在歷次民變之中,這一帶都能集結自保。而且在漳泉械鬥的積怨下,對於以漳州人為主的民變團體採取抵制、甚至反擊的行動:「鹿港泉州府籍林湊等人率眾襲擊彰化縣縣城,大殺漳州府籍移民並且焚毀民房,漳州籍林爽文率軍反攻,許多漳州人被迫投入林爽文陣營,漳州籍大股首陳泮為了報復泉州人,凡是泉州人房屋,也盡數焚毀。」 [2] 漳泉械鬥的餘燼借著民變延燒。閩粵械鬥的痕跡也是斑斑在目:「下淡水溪 (高屏溪) 的漳州籍莊大田也因為閩粵械鬥之歷史仇恨,與客家庄民爆發衝突,只好暫停攻城行動。」[2] 另外,「桃竹苗等地的客家居民以鄉勇形式組織義民團練,抵抗林爽文軍隊保衛自己的家鄉。在新竹地區,則有陳紫雲領導下,轉戰新竹苗栗等地。事件平定後,鄉民撿集新竹死難客家鄉勇骨骸共二百多具,合葬於枋寮(即今新竹縣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2]。所以閩粵、漳泉械鬥影響了這些民變的進程。

看清政府的應對策略其實也利用了這些族群不和的事實,分而治之 (divide and conquer) 。林爽文事件是福康安抵台後才底定,他選擇的登陸地點正是泉州人控制的鹿港。他率兵八千,又在當地招募團練六千,顯然得到泉籍人士的支持。

戴潮春起事時已注意到漳泉不和會給清政府可乘之機,曾特別約勒部屬。然而攻下彰化城「又漳、泉之人各分種類,百姓挈眷逃鄉,漳人通行無阻;泉人出則被掠,僅得身免。」[11] 是以泉籍將領葉虎鞭、陳大憨、林大用需「帶泉人數百人按劍踞東南門,泉人方得向白沙坑、鹿港等處逃生;城內泉人遂空。」戴的陣營內無法得到泉州人的支持,甚至對於同是漳州人的霧峰林家也因為部將林日晟的積怨而兵刃相向,注定要腹背受敵。

同治二年十月,霧峰林家的福甯鎮總兵林文察奉閩浙總督左宗棠命返台助剿,也是在沿海這一線的麥寮登陸 (維基謂福甯鎮總兵林文察自安平登陸,不確),然後迂途回本居阿罩霧 (霧峰) [11]。同樣的策略,一再用再用,屢試不爽。

參考文獻:
[9]:p50, 《彰化縣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
[11]:p.7, 《戴案紀略》,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寒武紀大爆發與視覺


寒武紀 (Cambrian) 是指543百萬年前至49千萬年前這一段期間,在地球迄今46億年的生命期中,屬於相當近期的時間。在這段時期門,對於生物演化發生了重大的事件:動物界自原先3個門 (phyla) 變成38個門,而這一切全發生在寒武紀起始的5百萬年內,這個事件稱為寒武紀大爆發 (Cambrian explosion)。這個事件也許在演化論中僅次於生命的源起、與三疊紀-侏儸紀大滅絕 (Triassic-Jurassic extinction) 等為演化論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為什麼地球經過幾十億年自單細胞生物慢慢演化成3個動物界的門,卻在五百萬年內一下子爆增?有幾個說法:1. 地球在寒武紀之後才出現足以保存化石的穩定岩層,而前寒武紀的沉積物毀於地熱和壓力無法形成化石。2. 生物到了寒武紀才演化出能夠形成化石的堅硬軀體。3. 大氣中累積足夠的氧氣量,足以使大量動物短時間演化,並且形成臭氧層隔離紫外光。4. 某些掠食性動物侵入物種穩定平衡的地區,減少原先佔優勢的物種,釋放生態棲位給其餘物種,進而促進大進而促進大量物種歧異度的增加。第4個說法就是《第一隻眼睛的誕生》 (In a Blink of an Eye, by Andrew Parker;貓頭鷹出版社) Parker 主張的:由於節肢動物中三葉蟲先發展出視覺,隨後脊索動物門跟上,由視覺引發了主動性掠食習性,進而演變為物種全面的軍備競賽。這是 Parker初步的主張。做為一個負責的科學家,他當然也要問,為什麼遲至寒武紀,視覺才被演化出來?太陽光線自光源、太空、空氣至水 (寒武紀只有水中生物) ,是什麼因素使視覺在寒武紀變得有使用的利基?留下一大堆問題。不過做科學的人就怕沒有問題。

這本書我在博客來看了書名就不由分說先買了一本。後來見別的書引薦,又不自覺的買了另一本。好像以前東西德未統一之前,有個笑話是 They so Germany so much, so they it two. 對於這本書我也是一樣。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流水線生產還是模組式生產?




要考古一個特殊題目時,如果能與這個題目的現代版從業人員談過後,進展較快。原來想當然爾的推定,後來被本業的常識推翻,回歸常識,居然成了大發現。

生產線要怎麼安排要看產品的屬性。像汽車的零件眾多、工序繁複、所需技藝樣態 (專長) 眾多,流水線生產才有效益。這也是為什麼福特發明流水線的原因。像箭的零件較少,工序短,即是生產線安排成流水線,也不會顯示出特別的效益。即使形成流水線,因為流程短,要大量生產,也自然會同時開很多生產線,每條小生產線就看起像一個模組。

豐田的模組生產方式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在汽車產業以流水線生產方式開近代工業生產方式之先河後,又反其道而行。模組生產方式是一個工作群負責產品的完整生命週期。其實大部份的半導體機器,像是動輒十幾億的浸潤式光刻機,都是以此方式生產。以這樣方式生產的好處是:

1. 品質控制較好。每一個產品有明確的人負責。像明長城每一磚塊都刻有工匠的名字。

2. 生產時,人的合作、互動,看產品由無到有,對整個工藝的知識,自我的肯定,團隊榮譽與歸屬感,這些都比流水線生產要正面。

3. 產品的彈性較高。半導體機器其實都有一些客製化的需求,好的汽車其實也是。但這一點在汽車產業尚未充份發揮。

模組生產是先讓工人從螺絲釘回復到工匠;先改善人再改善產品。從豐田引以為傲的態度來看,模組生產的效益也許真的超過流水線專業化的效益。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皇帝與專業


黃梅調《遊龍戲鳳》正德皇帝在戲中唱道:「做皇帝要專長,我做皇帝比人強,  世代祖傳有名望,扮起來準像那唐明皇。」皇帝是極稀有的職業,天下只此一人,執業的表現卻影響天下蒼生影響,是以專業素養極其重要。像上述那位自稱專長的正德皇帝皇帝專業還真的很不行。有名的太監劉瑾就是正德皇帝時養的。蒙古韃靼達延汗巴圖蒙克入侵時,他還自封鎮國公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率軍親征;皇帝不做愛做大將軍。不過這一仗還真打贏了,要不連做大將軍也不成。最後在謚號一事了了心願,號明武宗。

歷史上稱職的皇帝不少,不稱職的皇帝更多。這原是人世及社會的常態。而且二十五史昭昭,也毋需再另論功過。令人感到扼腕的,通常是那些另有專業的人不幸也兼職當皇帝。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入錯行第一名的皇帝,應屬宋徽宗。宋徽宗的工筆花鳥與書法瘦金體的成就,放在書畫專業的歷史上,也是有宋一代一定會入列的。但是做皇帝真的就不行了。除了唱岳飛《滿江紅》中總會唱到的「靖康恥,猶未雪」之外,讀《水滸傳》中看青面獸楊志自敘的失陷花石綱一事,花石綱正是宋徽宗搞出來的花樣。入錯行的程度令元脫脫撰《宋史》的《徽宗記》時,不由擲筆嘆曰:「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宋徽宗設有翰林書畫院,是歷代最重視書畫的皇帝,看來他應該到翰林書畫院去當待詔。後來張居正教萬曆皇帝 (也是寶貝一個) 讀書寫字,萬曆書法也有天份,有一次萬曆寫的書法很得意,請張居正評點時,張居正就是以宋徽宗為例潑萬曆一盆冷水。其實皇帝書法寫的好並不礙事。李世民的《晉祠銘》、《溫泉銘》都是佳作,宋朱長文《續書斷》中將其列為妙品。李世民做皇帝應算是出類拔萃,可見喜歡書法不礙事。但是由於李世民太喜歡書法了,登基之後「出內幣以收天下法書」,最終將蘭亭真跡一起帶入墓藏,這就罪過了。現在故宮中也常可見到雍正、乾隆的墨跡。兩人的書法在不拿毛筆的現代人看來也挺不錯的。雍正的書法我想有部份是得力於每日批奏摺至日寫萬字而來。這兩位當然也是專業做的極好的皇帝。

李煜是另一名不遑多讓的入錯行。詞中稱聖,王國維說他的詞是「神秀」,這是最高級的形容詞。據說他的書畫亦佳,可惜沒有傳世品項。據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江南李煜既降,太祖嘗因曲燕問:「聞卿在國中好作詩。」因使舉其得意一聯,煜沉吟久之,誦其《詠扇》云:「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上曰:「滿懷之風,卻有多少?」他日復燕煜,顧近臣曰:「好一個翰林學士。」所以李煜的專長應是翰林學士。以詩文見長的皇帝還有陳叔寶、隋煬帝。陳叔寶的《玉樹後庭花》:「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在後世還屢有迴響。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正是以此寶貝皇帝入典。隋煬帝的《悲秋》:「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復來。露濃山氣冷,風急蟬聲哀。鳥擊初移樹,魚寒欲隱苔。斷霧時通日,殘雲尚作雷。」他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江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也都是佳作。在隋朝,至少與薛道衡、楊素能相抗擷。據說他滅了陳之後與陳後主陳叔寶相善,因此杜牧的《隋宮》說;「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寶貝成一對了。不過講隋煬帝做皇帝不專業是厚誣了他。他和精於音律的唐玄宗一樣,都只做了半任的好皇帝。

這些入錯行的皇帝想當然爾都不是創業之主,是以宮庭教育中有詩、書、騎、射
令他們沈浸於其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明熹宗的例子就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了。高陽《明朝的皇帝》說他是木匠天才是小覷於他。事實上他除了木工將作之外,還擅漆、善水、機關消息以及模型。劉若愚《酌中志》中說他「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鑿孔創機,啟閉灌輸,或湧瀉如噴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機於下,借水力沖擁園木球如核桃大者,於水湧之,大小盤旋宛轉 ,隨高隨下,久而不墮,視為嬉笑,皆出人意表。」。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以現在的術語,是優越的設計工程師加手藝高超的技工。也因為心思全花在這上頭,讓魏忠賢有機可乘。

這些入錯行皇帝除了明熹宗因國祚尚在之外,下場大都很慘。宋徽宗客死五國城;李後主讓宋太宗以牽機毒藥給毒死了;陳後主雖有氣味相投的隋煬帝庇護,但終究也是亡國了;隋煬帝被宇文化及縊弒。做皇帝不專業的代價實在很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