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台語遺產-吃伙籤與桐棺


Google 說繁體中文是消逝的最快的文字,語言來講,台語更是如此。連意識型態強烈的本土連續劇,也很難完全用台語把一個句子講周全。我認為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台語已經不是在文化、科技、概念創造過程中的操作語言,致使新詞的引入,要借用國語的再翻譯。要是沒有原先的國、台語對應,直接插入國語於對話中可能是不得不的選擇。像石墨烯或者是量子纏繞好了,我很難想像台語怎麼講?

另一個原因是生活習慣與環境的變遷,以致於許多詞彙就此消失,像中文字典中的馬字旁下,多少字已不入生活。有兩個台語的詞已很少聽人提起了:吃伙籤與桐棺。

吃伙籤我不確定是否字是正確,先說意思。兒子分家產分居之後,長輩定期到各家輪流奉養就叫吃伙籤。第一個字與台語的吃字發音相同,第二個與台語伙食的伙發音相同,大致無誤。第三個字讀如ㄎㄠ,台語這個發音有刮()、諷()()籤等義,只有籤字講的通,也許以前真抽籤,決定先後次序。現在長者在家中諸子輪流奉養的還可見,但這詞很少聽到了。

桐棺的桐台語讀如國語的躺字,現在有點是停靈的意思。以前守孝期長,居官的要停仕三年,除非是奪情。一般老百姓沒這麼長,但也不會短似現在的十幾二十日。我外祖父的祖父是連雅 1921 年編輯的《人文薈萃》中一人一頁的頭面仕紳人物,後事當然得辦得隆重體面。單只是紙人紙馬,就得從鹿港請了一班紮紙師父做了半年才完工,時間自然長了。紅白事都在家中辦,停靈也是。而且以前苦苫熱孝,守靈真是要在靈柩旁席地而臥的,因此靈柩的處理就要極講究。靈柩中要先鋪棉紙、加石灰,但是日子久了還得在外頭加漆桐油。只漆頂蓋的叫小桐,周邊全漆的叫大桐,看停靈時間長短,總要小桐、大桐反覆幾次的。

現在這些詞都因生活習慣的變遷化石化了,記存留後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