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迥不相侔?胡說!

一個公文上的慣用語竟引起這樣的軒然大波 (啊,對不起,我又用了成語了!)

先是胡志強看不懂,說是公文官僚,然後野火又燒到法律文件,判決書中也滿是文言文。

先講迥不相侔好了。迥字的原意是遙遠,用法譬如是迥迥。常用的用法是迥然不同,講差異很大。相侔是相等的的意思。迥不相侔的意思自然就是大不相同。常常和這個詞連用的是判若雲泥、南轅北轍,都是重複以加重其意。也有媒體說正確的用法是迥然不侔。恕我孤陋寡聞,沒聽過。最接近的詞是迥然不群,見唐傳奇小說李娃傳,意思與卓然不群相類。

文字與語言都是用來溝通的,當然要明白才能達意,但是要多白話才算是淺顯易懂,這條線就不好劃。一般來說,識得三千個漢字就可以看報紙,是不是這樣子的語言程度就算淺顯易懂?英文中倒有8-grade English的說法。八年級生就是國二,這是一般用來撰寫產品使用說明的英語程度標準。產品如果要考慮到全球行銷,非英語系國家的市場當然也要顧及,如果有當地語言的說明書自然就更好了,如果沒有就要寫到淺顯易懂。用8-grade English 寫的產品使用說明大致不用查生字,也沒有複雜的句式。但中文裹這條線要怎麼劃,就是眾說紛云了。

好前一陣子看了一個報導說大陸文化人看龍應台致胡錦濤書說那樣的思想意見水平在大陸可能大有人在,但是寫成那樣的文章就比較難了。原因是四九年後中國的文風丕變。為了要讓平均教育水平原本不高的廣大群眾能瞭解政策,文字語言往白話文大幅傾斜。不信的話拿一份當地的報紙數一數有幾個「之」字。這些在台灣文章還偶一用之的輕文言文,在大陸都消聲匿跡了。要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回復「老式」的文采,自己要下特別的功夫。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不管是中翻英或英翻中,要是中英文全用相同大小的字體,中文一般來說要短些?除了象形字與拼音字之間的基本差異之外,有些原因可能還來自於中文意義的表達方式來自於字與字之間的特定連結。認識一萬個中文字在現代的社會算是中文達人了,但是英文的單字遠超過這個數字,即使自初中受英文教育迄今,每個星期看英文的週刊雜誌,看類似 Scientific American或是Economist之類的期刊,總要電子字典在手。而即使經年累月這樣子學習字彙,看新文章總有新單字。英文單字的數量,要遠遠超過中文字。可是使用中文的人活的世界與使用英文的人活在的世界一樣複雜,要表達的意思種類一樣多。在中文的世界裏怎麼辦到的?看一看computer一字的中英文,就知道中英文對新的事物和概念處理方式的不同。英文是在原來compute的單字上略事修飾變成新字,這對於拼音文字很自然,不會造成困擾。但是對象形文字就很麻煩,想一想,最近一次你什麼時候看到被大家接受使用新造的象形字?沒有。不要說是新造字,就是罕見字,有時候電腦的字型也不支援。而且象形字事實上在逐漸減少之中,像是馬字旁的字,字典中有一堆,但是絕大部份與日常生活已經脫離關係,不復使用,也不參與新文化、新事物的命名與溝通。

幸好中文字有另外一種引入新事物、新概念的方法,白話的說,是造新詞。英文中當然也有,但倚賴的程度較低。像前面的例子computer,中文的處理是以電、腦兩個字組成一個新詞。大陸的名稱叫計算機,台灣沒有採取這個名字的原因是台灣七零年代有手持的calculator,當時也叫計算機,名字已經先給用了。以電與腦的個別原意組合成一個新詞的來表達一個新事物用字相當經濟,也不用創造、學習、使用新字。

這種方法在數學上叫做組合。也許中文的基本意義單位()有限,但是組合方式卻可以迅速擴大。n個點中間的連結方式有n! (唸成n階乘,等於nn-1n-2...) 種,是一個龐大的天文數字。像是人的神經元 (neuron,最基層的神經細胞) 大約有一百億個,但是神經元中間的連結數大概有十兆個。有個學說講每個人的記憶、思考方式等就是由這些獨特的連結方式所構成。中文的意義網絡的形成與神經元的方式相似,不是靠基礎單位多,而是靠其基礎單位之間可能連結的方式多。以白話文的方式來講,中文意義的表達極為倚賴詞以及成語的方式。特別是成語,簡單的幾個字就表達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複雜的情況及概念,像是圍魏救趙。如果試著用最基本的表意單位白話的來說這個成語,沒有三兩個句子是說不周全的。

回到迥不相侔這個議題上。政府對人民個人的行文用這個詞是嫌冷僻了些,像是截然不同、迥然不同都是可以達到相同簡潔又表意的效果。但是也沒有那麼嚴重,現在網路的搜尋引擎極為發達,花一點時間,學新詞新字,讓我們的語言內容更豐富,這樣的努力是值得的。如果一切都要簡化至最基本,和大陸四九年後的工農兵文學的文字就走到一路去了。

至於司法界的「文言文」,那又是另一層次的事不要說是訴狀、判決書裏的「文言文」,就是用純白話文寫的法條,對於一般人來說也不是淺顯易懂的。像是法條中常用的「不得對抗善意的第三人」,沒有冷僻字、也沒有成語,就很容易暸解的嗎?英文中的合約、判決也不乏類似的例子。中間冷不防還會跳出個幾個拉丁字,像是prima facie (不證自明)per se (就其本身而言) 等。司法的過程,像是民事訴訟或者是刑事訴訟,都有代理人(律師)。既然有了律師來諮議,法官、檢查官、律師之間的語言講的是行話,就沒有理由太計較。

後記:在大陸有個友人,風度極佳,中、英文的語言也極為優雅。後來知道他沒留過洋,是家底子厚、自己培養的。母親以前唸教會女中,在學俄語的年代,私底下在家中學的英文,中文亦然。他說他很羨慕台灣人,這些東西都是在正規體制之下學的,特別是中文的底子。想想也是。

高中時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聯考時只考十或十五分。教材基本上就是精簡版的四書,當時教中文的先生要求每篇都背誦起來,論語的篇章短,還好應付;孟子的篇幅長,要能背齊全,即使是年輕,還真有點吃力。大學考預官時那時市面上的輔教材料第一篇就是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這也是古文觀止的首篇。英文在大學裏用的教本是二十世紀英文選,裏頭的文章有George Orwell (1984及動物農莊的那一位) Shooting an ElephantWilliam Wordsworth Daffodils等當一個現代知識份子應該讀的起碼文章。中文讀了,英文卻沒好學,現在想起來很後悔。也沒想到以前認為苦差事的經驗,卻讓沒有這般經歷的人如此艷羨。所以看到僻典,先別罵,查一查學學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