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二林鎮的仁和宮是個三級古蹟,大概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供的是媽祖,當地的人管叫它媽祖宮。仁和宮有三進,第一進供的自然是媽祖。在第一進樑的上頭懸有一塊扁額,寫的是“后來其蘇”四個字。
“后來其蘇”引的是孟子梁惠王篇第一救燕章中的一句,是孟子引尚書經文來譬喻給齊宣王的話。后是指有道的君王,像是商湯,蘇是復蘇;有道的君王來了,萬民復蘇。媽祖在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定台後加封天后,媽祖廟一般就稱天后宮。后來其蘇的“后”字用在此處一語雙關,因此媽袓廟中的扁額常見此句。
題扁額的人是洪昌邦,落款於清光緒戊寅年嘉平月。光緒戊寅年是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那年除了崇厚出使俄國賠罪外,沒有歷史上值得稱述的大事;而嘉平月就是農曆十二月臘月,秦始皇因慕道求仙取的別名。
廟宇就像洋人的教堂,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稍稍落定腳跟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蓋廟。廟宇是地方上的信仰、文化和活動的中心。能在廟裏題字的人,自然是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仕紳。那麼洪昌邦是何許人哪?話要先從二林這個地方說起。
中部在漢人大舉遷入開墾之前,原來是平埔族的故居之地。平埔族中有一支叫貓霧栜 (Babuza),其地望大致在今彰化以及台中盆地西部。今日的許多地名,猶留有平埔族的痕跡。像是二林,原是平埔族語 Gielim 轉化成漢語的結果。而地方上的許多地名,像是番仔田(今二林香田里) 、番仔挖(今彰化芳苑鄉) ,雖然語涉不敬,卻也留下昔日平埔族、漢族仳鄰雜居的痕跡。
二林往西走,就到了海邊的芳苑鄉,最早時候叫番仔挖,後來叫三林港,日據時代叫沙山,最後改為今名芳苑。再沿海往北走,一過了福興鄉(古名同安寮),就是曾經盛極一時的鹿港了。芳苑是港,二林是其腹地。在鹿港逐漸為泥沙淤積之後,芳苑在有些時間承接了其部份的功能,也是昔時中部的主要港口之一。在清道光年間周璽修撰的彰化縣志地圖中,北從大肚溪南至濁水溪之間的沿海地名,這不過就是鹿港、二林及大武郡 (今彰化社頭鄉) 寥寥幾個。二林、芳苑曾經繁盛一時。像是芳苑,以前是台灣南管的發源地之一。戲曲大抵是衣食足、知榮辱後的產物,像京劇由徽班而來,原因無它,安徽商幫是清朝天下第一的商幫;有錢有閒,才有戲曲。而南管詞曲清雅,在台灣的各種地方戲中就像崑曲之於中國其它地方戲曲,創作戲曲的和聽戲的,文化底子都要厚實些。可惜乾嘉之後,閩粵、漳泉、分姓械鬥不斷,加諸民變屢起,兵燹特重,逐漸由盛轉衰。
漢人在這一帶的開墾,大致始於清康熙年間。像是二林設堡於康熙六十年,只比彰化設縣的雍正元年早了兩年。洪姓對於這一帶的開發,居功厥偉。像是乾隆中葉的洪純及末葉的洪琛,都是漢人屯墾的先驅。至今洪姓仍是二林、芳苑的最大姓。
洪姓的總堂號是敦煌,據說是共工氏之後。共工氏就是神話中撞倒不周山 (崑崙山) 害得女媧娘娘要採石補天的那一位。實際上共工氏是炎帝集團之後,與黃帝集團之後的顓頊鬥爭失敗之後,被流放到邊彊,所以堂號敦煌。又由於曾為水官,後裔的姓氏加個水邊,倒也合情合理。
福建的洪姓是在南宋興隆元年 (西元1216年) 洪植遷入福建泉州同安縣柏埔十三都以後開枝散葉的。其後抬堂,改堂號為柏埔。閩台的洪氏,大致都是柏埔堂的衍派。洪昌邦這一支的渡台開基祖洪乞來,是柏埔堂的第十八世,來台時間大致在是乾嘉之間。仁和宮在嘉慶二十年 (西元1815年) 重修落成碑文中,領頭主事的是大學生洪培元,接著有大學生洪 君洲、洪榮傑、洪紫微、洪乞來等
(都姓洪!) 。從這兒可以看出幾件事:首先,洪乞來是有功名的,通過院試取得秀才資格的,又取得入國子監資格的,才可以掛銜大學生。其次,修廟主其事的,大抵是地方上的仕紳,因為要出錢又出力,就不能是日日要為稻粱謀的。再者,從其名字來看,上一代不一定通文墨。按照洪姓柏埔堂的昭穆,這幾代名字的排序應該是“體朝光國,舜禹啟君,純思爾志,允文若德,繼世敬承,和兆永克”。洪乞來為第十八世,按昭穆其排輩應為“君”字輩,像是碑文中另一大學生為洪君洲,就是依昭穆排序命名的。一般而言,中國的家庭家道殷實、詩書傳家之後,就會開始講究這些,像是孔聖人的後裔,昭穆排輩,次序井然。未依眧穆命名而有功名,就說明了這一代可能是這一支的發家之始。以前中國的社會向上流動,要靠幾代的積累:要先有幾分田,又遇上了太平歲月,積累了一些資產,才能支應家中一兩 個聰穎俊秀的小孩唸書,幾代能詩書傳家,才有機會在科舉制度中脫穎而出。洪乞來初起的功名,為後來此一支的興旺墊了基底。
洪乞來有五子,之一是洪純鶴。此時家道稍興,洪純鶴的取名就開始依照家譜中的眧穆排序了。洪昌邦是洪純鶴的長子,名思灣,昌邦是其字,生於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 ,就是仁和宮嘉慶重修訖後八年。俗話說窮文富武,家底厚了,才有餘裕學武;又因為有所秉賦,所以洪思灣沒純往文的功名方向走,倒成了邑武庠生。但也不只是一介武夫,祖父、兒子都是秀才,自己大概也是唸過書的。據地方耆宿相傳,仁和宮的扁額,是洪思灣親題的。洪思灣另外致力貨殖。二林、芳苑濱海,原先土質多砂,適合種的是落花生、籚筍之類的作物。落花生用以榨油,一直到台灣光復後,地方上從事此一行業的仍多有所在。洪思灣經營的慶利號正是此一行業,而且經營的不錯,家道因此更上一層。
但單只是孳利有方並不足以擠身仕紳之列,領袖地方。像是仁和宮嘉慶重修領銜的是大學生洪培元,其它的商業行號與個人次列其後,原因無它,身份而已。洪思灣領的是軍功四品銜。清代四品官文的大概是道員,武的是佐領、都司。軍功四品自然是虛銜,但是地方父母官知縣只是正七品,見面時還得先上來打躬作揖。軍功四品是原無職人員所授最高品銜,查看台灣歷次民變平定之後議功敘獎的奏摺,最高的就只是四品。
那麼這個軍功四品銜是如何掙得的?這又要從戴潮春 (字萬生) 案說起。清代幾個發生在台灣較大的民變中,林爽文與朱一貴 (鴨母王) 是比較為人熟知的,但是戴潮春案在中部的影響比林爽文案尤烈。戴潮春案起於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 ,那一年歷史上好不熱鬧。前一年英法聯軍打到北京,咸豐出奔熱河行宮。十一年咸豐帝崩,同治即位。宮裏頭有辛酉政政變,慈禧與恭親王叔嫂聯手,將顧命大臣肅順等殺個乾淨:外頭有太平天國起義,雖然在此時已是強弩之末,殘局仍有待收拾。新起的有山東幅軍、宋景山、張積中、廣西延陵國、浙江金錢會等案,涉外的還有貴陽教案,亂成一團。就是在這樣的時局下,戴潮春想清政府鞭長莫及、無暇他顧,因而揭竿而起。
戴案歷時三年,主要發生在彰化縣。那時彰化縣轄境北至大甲溪,南至虎尾溪,大致涵蓋現在的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四縣。整個縣境內,處處烽火。戴潮春與林爽文、朱一貴有幾個共同點,祖籍都是漳州人;林爽文是漳州平和人,朱一貴是漳州長泰人,而戴潮春也是祖籍龍溪,也是漳州。戴潮春藉的也是天地會的名。雖然傳說天地會為鄭成功所創,但是依現代的考据,天地會結義的紅花亭位於漳州雲霄縣治雲陵鎮外,而當初林爽文入天地會,也是由漳州平和的同鄉嚴煙介紹。雖說天地會倡議的是反清復明,但是在台灣的天地會卻是漳州色彩較濃厚的社團。清政府也充份掌握這一點,利用台灣閩粵、漳泉的分類嫌隙,分而克之。大抵漳州人起事,清政府就號召泉州人、客家人及原住民一齊作戰。戴潮春起事時已經先預料到清政府的策略,所以囑咐要泉漳和好。然而在攻下彰化縣城之後,部份漳州將領沒有受拘束,伺機報復泉州人,部份泉州將領終致叛離。而彰化沿海地區,自鹿港至二林以南,祖籍泉州的居多,像是芳苑與鹿港之間的福興、埔盬,以前叫同安寮,至今仍有同安寮十二莊的傳統節慶,說明了這一帶移民的起源,也是來自於泉州同安。文化上也可以由較強調的媽祖信仰(媽祖是泉州莆田湄州人)
以及南管戲 (南管唱的是泉州音) 看出個端倪。由於漳、泉的舊隙,這些沿海的泉籍地方,因而聯莊堅守。戴潮春的勢力,始終侷促在山線,這對於後來的局勢發展,影響很大。林爽文案時,福康安 (就是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與雪山飛狐中那一位福康安,其實他與台灣的淵源甚深) 就是從鹿港登陸的。
時洪思灣任二林上、下堡、深耕堡等七十二莊總理,地域大致東至溪湖,西至芳苑,南至虎尾溪。任七十二莊總理,除了文、武都來得外,最主要是為人。方誌上說:公孔武有力,特具毅力氣魄,處事果斷,不畏豪強,而性誠樸敦厚,親鄰里,睦宗族,嚴律己,寬待人,凡事重公循理,不以親而護短,不以疏而加責,鄉人服其德而知其能,遂舉為二林上、下、深耕各堡轄下七十二莊總理。這樣的為人,與他的號“端毅”倒也相稱。洪思灣在二林的固守,形成對北面鹿港的支撐。戴潮春攻克彰化縣城之後,將矛頭指向鹿港。戴潮春陣營中主要將領之一陳弄(陳啞九),其基地在小埔心 (今彰化埤頭鄉) ,位置緊鄰二林的正東方;固守二林七十二堡,使得鹿港不必三面受敵;而轄內的七十二莊,也在戴案中免於刀兵水火的災劫,是彰化縣境內僅存的淨土。這也是洪思灣受軍功四品銜的原因;其長子爾柳,亦受軍功五品銜。也因為海線守的好,在太平天國事件逐漸收尾之後,泉州陸路提督林文察(台中霧峰林家先人)
得以抽回兵力,於其轄境南沿麥寮登陸。
像是黃仁宇的書“萬曆十五年”的英文副標:一個沒有特別意義的年份,但是整個明清歷史的必然結構卻已經可以在其中初窺一二;也是一個沒有大事的年份,一塊扁額,一個名不見於正史典籍的人物,一個姓氏,一個濱海的角落,一種地方風情,卻由得從此處前瞻後顧,縱橫左右,由小見大,對照昔時今日,看自家的身世由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