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李陵送蘇武詩

蘇武牧羊是小學國文課本的課文,還有音樂課的歌當輔助教材,牧羊牧到貝加爾湖去了。

蘇武是在天漢元年 (西元前100) 使匈奴時被扣留的,這件事怪不得匈奴,因為使節團的副使張衛涉入匈奴內部的宮廷政變。蘇武一干人等沒被處死是因為自漢初漢與匈奴一直處於和戰不定的狀况,單于不願意把事做絕了。

隔年天漢二年李陵與李廣利出征,箭盡援絕後被俘。史記說是漢武帝得知李陵當了匈奴駙馬後,殺了他全家。從此李陵在北地淹留。歷史上記載李陵與蘇武見了三次面。李陵起初不敢去見蘇武,第一次見面已是在入北地十餘年後。李陵去勸降當然沒有成功,否則就不會有蘇武牧羊的故事了。第二次見面李陵是去告訴漢武帝的死訊,蘇武聽了吐血。漢武帝崩於後元2 (西元前87),距蘇武被拘已經13年了。繼任的昭帝與匈奴達成和議,始元六年 (西元前81) 蘇武即將獲釋,李陵宴請蘇武。

蘇武與李陵原本是舊識。蘇武曾任郎官、後遷移中廄監。郎官是宰相的從屬幕僚,移中廄監就是《西遊記》中的弼馬温,就是照管馬的。別看這官小,漢代因在平城吃了匈奴的虧,積極備戰,養馬是頭等大事。李陵則曾任郎官、建章監,就是當初漢光武帝劉秀在國子監唸書時的第一志願「做官當做執金吾」,皇家侍衛隊隊長。二者都還掛著侍中的銜。侍中在漢時不是真正的職務,代表的是可以出入庭掖,是天子近臣。有點像是清朝的「上書房行走」、「乾清宮行走」一樣。二者都是功勳世家子弟,所以有此殊榮,說不定還是世交。

在送行的酒宴,李陵留下了送蘇武的詩。李陵傳世的詩還不少,但有許多是托李陵之名。摘的是《昭明文選》選的3首。真偽也許仍待考,但其文學作品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 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躑躕。 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 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長當從此別,且複立斯須。 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 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 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 行人懷往路,何以慰我愁。 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 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李陵的生年史所未載,但由漢男子服役年齡、李陵為其父李當戶之遺腹子等因素可以粗推李陵約生於元光元年至元光三年之間 (西元前134 ~ 132),至此李陵已年過半百。心境上是「將軍百戰身名裂」 (辛棄疾《賀新郎》) ,而且心中還有大慟:「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但寫出來的詩,還可以像《飲馬長城窟》古詩的淡然。明明是揪心揪肺的思念,卻可以用「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輕輕帶過。李陵詩中講的盡是友朋的依依別情,但李陵所經歷的喪母、妻、子天崩地塌的摧折,僅在詩中隱隱的為人世滄桑當背景。

比較有趣的有兩件。蘇武出生約於建元元年 (西元前140) 左右,比李陵長了個 6歲,此時已近花甲。詩中兩次提到「執手野躑躕」、「攜手上河梁」,似乎那個時代兩個大男人攜手而行是常事。另外歷史上記載李陵起舞唱別歌:「徑萬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似乎漢以前歌舞是宴會常態,劉邦歸故里時與父老唱《大風歌》,鴻門宴上項莊舞劍,就連項羽要自刎時都要先唱個《垓下歌》。漢人的生活及文釆比現代人高的多。

別後7年,李陵卒於北地。蘇武多活了幾年,宣帝神爵二年(西元60)去世。但在歸國的次年昭帝始元七年(西元80年)其子蘇元參與上官桀、上官安父子的謀反而遭誅。十九年的流離剛結束,卻又立即遭老年喪子之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