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電力說帖


這只是經濟部的說帖[1],有沒有不一樣的計算數據?另外的主張?

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沒有辦法當基載電力,這是已知事實,這二者也都需要大面積的土地也是已知因素。所以可以爭議的是這些數據是否偏頗。

天然氣的價格在九O年代的時候曾創新低,所以加州電力民營化後有許多民間電力公司投入生產。加州的電網公司以未來的「避免價格」(基本上是重新投資成本) 收購,這價格偏高。在台灣,這叫圖利廠商。然而電網公司向用電者收費的價格受州議會管制,不受市場影響,這一點與台灣類似。這個制度的缺點是成本面隨市場漲,但售價不是,所以當天然氣價格上漲時,州政府財務馬上發生大缺口,從年度盈餘數十億美元變成負債兩、三百億美元。這也是加州幾年前財政危機的源頭。加州的經濟規模如果獨立計算,全世界排第七,比台灣大多了。所以不當的電力政策是有機會拖垮政府的。後來加州政府修改電力收購政策及價格,這些天然氣、綠能公司紛紛中箭落馬,變成電力供應不足。加州後來還是挺了過去,因為加州有其它州的電力可以購買、調度,台灣有這個條件嗎?台灣曾制定「汽電共生系統實施辦法」[2],以台電平均電價收購自用電廠的剩餘電力。當初因天然氣價格低而投資生產的廠商後來也因為天然氣價格上漲而紛紛關閉。

德國的電價高,除了其基本營運成本高之外,還有兩個原因。一是使用天然氣來填補電力缺口,如報紙所述[3],二是其對綠能的鼓勵政策。德國是以傳統電力成本的五倍價格收購綠能電力 (固定電價制度)。這個政策驟效,德國的綠能迅速攀升至 20%,成為全世界取經的對象。但這也使得它的電價成為美、台電價三倍以上。如果在台灣電價調個幾10% 是不顧民間疾苦,電價變成 3 倍應該就是官逼民反了。德國的綠能政策嘉惠的不只是德國的環境。太陽能的製造大國中國的尚德公司也受益。尚德的施正榮特別感謝德國的固定電價制度,他說:「我很幸運,德國在 2004 年創造了世界市場。」[4]

對說帖這一類的資訊要高度持疑,這類文宣的可信度與美國國會中為利益團體遊說的資料一樣,不是全然的 impartial。可是我們自己的判斷呢?如果我們不同意,那麼相應的另外主張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