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延禧攻略》(三)



看歷史戲對我是只能偶一為之的事。不是嫌虛耗光隂,而是心情上難以安穏。既曰歷史,於史實就要有所依憑;但又要説戲,不能不自行衍枝蔓葉。史實與情節中間的剪裁充填,就是戲劇成敗的幽微處了。而我心情稍偏史實面,每看戲不免嘀咕那裏又出了格,看與不看間,妾身千萬難。

很多年以前認真看完了大陸劇集《紅樓夢》,這是大致依程本前八十回編的劇,每集大約兩回多一奌。這當然不是歷史戲,但既有書的文本,演小説戲就與演歷史戲相若,戲的景像要與心擬的相對照,受考驗的。當時覺得景緻細膩,連紅迷常愛提的王夫人多寶格上的汝器象徵王夫人身份衿貴戲中也真停鏡於汝器上,覺得戲是演入紅迷心了。又譬如演到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那一段,劇情是按紅樓較早的版本,沒有隱諱遮掩則箇,快要讓人拍桌叫好了。編劇名字一長串,從雷雨以下一群戲劇、紅學的大師,是集體創作。然而覺得劇情與其依託憑藉的即與離就當如此。後來巧遇編劇之一吳祖光,他説就是這般意思。那時既成戲迷,後來自然不能免俗,北京白雲觀旁、上海淀山湖邊的仿大觀園都去朝聖過,但是與戲中拍的油烹鼎沸、花團錦簇景象自是不能相比,頗有三春盡後諸芳去的式微落寞。後來有幾部歷史戲我也覺得不錯,像《大明王朝》、《雍正王朝》等。明清史我比較熟,眼睛中揉不得一粒砂子的。那樣的演繹,我還能接受的。

最近也湊熱鬧,看《延禧攻略》。看到宮女入宮考剌繡,心頭不免嘀咕起來。宮中正經的行頭,那是江寧織造、蘇州織造的活。像皇帝龍袍上的圖案,那都是織機師父的匠心,一體成型,一天織不到一寸的。有興趣,到南京紡織博物館瞧瞧。

但是看到了乾隆到皇太后處請安那一段,這是第一稱心處,這也許是第一次我在電影、戲劇中聽到把稱謂弄對的。太后叫乾隆「皇帝」,這是正確的。皇上是敬稱,斷無母稱子以敬稱之理;皇帝是官稱,這才合理。以前的編劇導演不讀書,叫人氣悶。

為什麼文章以此名?因為追劇甚慢,只得三集。只看三集居然敢妄議,大膽至極。不過小快一處,大概會繼續攻略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