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造山者

 昨天應該是《造山者》影片公開放映的第一日。去時在下東光路橋拐中央路就一路堵車,到巨城時快走了半個鐘頭,以為是首映的盛況,有點「眼前無路想回頭」,但還是堅持下來了。

 

買票時鬧了不少笑話,太久沒看電影了!對於一個小時候被稱「戲簍子」的人,反諷意味十足。選座位時發現一場才只十來人。想,之前已有近500次的包場,該看的人都看盡了吧!

 

影片一開始的人物是旺宏的吳敏求,然後呢,然後就沒有了。

 

有點兒戲了。對我而言,看這部影片比較像是翻泛黃的畢業紀念冊。出來的人物,認得的有五、六成,遠近各異。一個一個點人頭,有點懷舊,但僅此而已。

 

其它的,我就沒什麼好愉享的即從片名起。《造山者》的「山」自然是引自《護國神山》的山,但我原先就反對這種看法。在經濟上也許是,但是在地緣政治上,這更是懷璧其罪。看川普那張嘴臉:「我們要的就是完整的半導體和人工智慧供給鏈!」整碗端過去好不好?

 

拍這樣綿延近半世紀的產業發展史,導演自然要請教過許多專家。看片子中訪問的人物大致齊整,就知道導演是下過深厚工夫的。 

 

但是每個專家講幾句金句並不能拼湊成一部產業史。導演及背後的專家自然有他們的敘事主軸,但是我覺得脈絡不明,有部份我也不同意,所以沒有心智的愉享,也沒學習的材料。

 

但你若不是產業中人,讓導演以業外人的觀點以及較人文的口吻領引約略走一回,這片子還算合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zI-kTINIB8

2025年6月8日 星期日

惠風和暢

幾個月前在朋友家小聚,來參加的都是大學前後期同學。這時節的聚會,多少有一點「歸日急繙行戍稿,把功名料理傳身後」的意味。

 

有一位長成了治史的大家。以前在另一位同學辦公室中見過他手書的對聯,筆很下得來。臨了跟他提了一下,他應承下來。我立馬下了金鐘罩:「你的潤筆之資我可付不起,先欠你一回」,將來總有用知識還他的機會。

 

幾天後,橫幅依約送至。拿去裱被時,師父誠惶誠恐的説:「字有蔭暈,怕是舊墨滲水。還裱不?」我沒在意,所以看起來字有些3D,哈。

 

求來的字不好說三道四,但既然是髮小,說三兩句也不打緊。風字啊,要我就不這麼寫。頂上橫畫長點,轉折頭角崢嶸些;字形舒展,更顯原法帖的風流。但也許是我讓置於文案右首長翻閱地馮承素摹本給拘束住了。

 

掛那兒呢?一樓客廳的牆面素淨,但是將扁額置頂於俗物電視之上,未免褻瀆斯文。三樓的書房雖然夠寬,但凡能做書櫃的牆面都用盡了,只能委屋屈在二樓還有留白的書房,只是有點逼仄。

這樣每日推門進書房時總有「既見君子,胡云不喜」之樂。

 

掛上之後,總得回謝。用line 回了:「那日果然是蘭亭會!」




2024年4月1日 星期一

學什麽?不學什麼?

我們的世代是幸也不幸的世代。世界進化的速度太快,雖然有不斷新的知識娛享,然而即使是終身學習也不見得來得及學個周全,遑論適應。

 

當過學生,也當過老師,對於什麼當學、什麼不當學,心中自有一番感念。近年來討論甚囂麈上課綱問題,特別能觸動心神。

 

在我的學習歷程中,單只是以計算的輔助工具而言,小學學過算盤到四級,大概就是會加減、未及乘除。這是學校的課程,但也是人類歷史用過近4500年的長青計算工具。學的時候,那時的商業機構都還拿算盤當計算工具,學的似乎是理所當然。但是那時雖然學過算盤,卻一輩子真沒用過。

 

然後是計算尺、對數表、計算器、積分表、程式語言、MathematicaQISKIT等,學了、用了一陣子,又都沒用了,抑或又快沒用了。這種學了又變沒用的經驗只是在協助性的計算工具,但有時也出現在過去被認為是基礎知識的領域。

 

一個大家都聽過的領域是三角證明題,初中時可是花了近一學期的數學課程來學習。值得嗎?

 

我過去的專長是理論物理,可以不用羞赧的説,這領域的人計算的數學比任何其他學科要多、要雜,甚至多過數學系的。因為數學系的人對一般性和存在性較抽象的問題比較感興趣,真槍實刀計算不常見。可是我做了這麼多年的理論物理計算,還真沒用過三角證明題中學的一丁點知識,那半年還真的是活到什麼身上去了!

 

後來國中數學課綱檢討三角證明時,有數學老師出來辯護,說是三角證明是用來訓練邏輯的。可那麼多有用的東西,為啥不能用來學習、也順便訓練邏輯?課綱終是改了。以前小學學毛筆、初中用毛筆寫週記也最後廢了。自然以後沒再用過毛筆,行書法帖倒是買了不少。

 

除了學習的材料,有些學習的方式、過程和目標,也都值得再檢討。像以前用來稱讚人的話「博聞強記」,現在好像不怎麼靈。以前沒資料庫,也沒搜尋引擎,博學強記是自帶資料庫附搜尋引擎-而且沒有分享模式,在以前可是有生存競爭優勢的。但是現在任誰都可以掉書袋,以前讀過什麼,差別不大。

 

現在還有爭論的文言文和雙語教育課綱也得重新檢視。我必須先承認我是學文言文和外語教育的既得利益者。在當學生時,讀過四庫全書中的書近千本。先不說在歷次考試中這種經歷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即使對於現在的業餘嗜好上三代考古,也能不太費勁的讀《尚書》、《竹書紀年》等來練基本功。初中讀的是教會學校,英文是講母語的老師教的。在考試、留學、寫論文、打國際訴訟乃至於在合約談判中與美國律師能在用字遣詞上針鋒相對,受益匪淺。

 

但是如果要我講文言文該不該入課綱、要不要雙語教育?我大概率的會說不。現在的大型語言模型已經能很有效率的處理這些語言相關的議題,寫程式也是。兩個人各説各的母語卻能流暢的對談也是在中、短時程可期之事。若花時間去學這些語言材料,則只能是興趣多於生存競爭能力的選修課-如同我當時學的書法,後來只用於愉心悅目的欣賞行書法帖。

 

人工智慧的出現不只改變了教育,也改變了無益之事。90年代起,我就不下象棋了,因為連個人電腦中的程式我都下不過。AlphaGo 出現之後,大家都知道怎麼一回事。最近的程式,讓二、三子給職業棋手也能贏,職業棋手現在打的譜經常是人工智慧下的棋局。

 

自然我也不下圍棋了,只可憐白白損耗了兩種可以度有涯之生的雅事。唯一可以稍感欣慰之事是書架上那些定式、棋譜的書可以丟得不覺心疼。我只留吳清源、陳祖德和聶衛平的簽名贈書。但而那只是人情世故,卻與棋藝無甚關係了

 

我只能躲在一些小角落負隅頑抗。前幾天先給一個大型語言模型暖暖身子,問一問東南亞某國的半導體發展近況,然後要它建議該國半導體發展策略。它答的大致整齊,涵蓋面也夠。但是沒能針對問題,也沒有創意-就是平庸。看來用大型語言現在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建構策略。

 

至於數理,大型語言真還稚嫩。不要說推理行不行,抽象的概念的真實理解都有問題。看來目前大型語言模型要處理數理是有較高的壁壘,也許還要新類別的人工智慧才有可能再進一步。而我,就躲在這角落一隅、守著身為人類僅存的一點優勢和自尊。

 

無論如何,人類文明12000年在近100年內突然就走到可能讓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田地。而我們可能是最後一個世代:敢以靈長自居、自覺有用。可以後小孩學什麼?日子又怎麼過?

 

注:附圖是親戚的一個小一的 Midjourney 習作。有天我憂心忡忡地跟這親戚談未來的變化,親戚告訴我小孩已開始用 ChatGPT。我告訴他 Midjourney Sora,隔日我就收到了小朋友的習作。將來的人工智慧肯定不會長這樣子-也許也由不得人來下指令。但是先準備、且戰且走也許是最好的策略了。




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形象照

我平常不喜歡拍照。友人聚會,只有直到「孫悟空到此一遊」大合照的那一刻,才會為顯合群而入鏡。Selfie 呢,你見過嗎?人貴自知,幸好我也不靠、不能靠顏值吃飯。 

 

這次三月有個活動,主辦單位甚為重視,從一月就開始啟動文案溝通,接著論壇前採訪,我也先寫中、英文文章預熱。看來是要演大戲的模樣,折子戲先紛紛出臺暖場了。 

 

主辦單位說活動的網頁需要個人型。寄了許多張舊照,只有一張被勉于同意 。看得出他們的為難,只好綁赴刑場、慷慨赴義。 

 

選的這一張分享的原因是最為近家居照-手搭在書架上、何等自在!我家中的背景,怎麼都難逃出書架背景。 

 

只是衣服全不似家居。現在正式場合有時候也還可以賴,不一定得全副西裝。穿立領的襯衫也可以准充領帶束頸的肅穆。真講來,在家中穿西服最多也只有半套,你懂得的。 

 

久未以文字問安,失禮了! 

 

(別看背景,那些書不是我的!)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電影奧本海默

熱潮過去一陣子了,我才提起,也算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講的是電影《奧本海默》。

 

如果要講深刻些的,像是普羅米修斯之火或者在麥卡錫主義時代的人性都可以是議題。可是這些都是科學家每天都要在心中斟酌、自省的,譬如做基因編輯或者是人工智慧工作的。而且年紀稍長,心神比較難以負荷沈重的議題。

 

幸好電影中的人物與我算是同行。我的專長是理論高能物理。為什麼要高能量?因為自古哲學的興趣之一就是要探究天地間的基本組成以及其間的交互作用。能量越高,能看的現象尺度越細、越接近基礎。而電影中的這一群人在他們年代都是探索最前沿基礎組成的人。

 

吳大猷老師在中研院喜歡待的地方從來不是院長室,而是物理所。物理所的四樓是理論高能物理的樓層,他的辦公室就在四樓最底裏,他也是以高能物理學家自居的。

 

所以我看電影的心情猶如看圈內的八卦花絮。惟獨如此,才能在那深褐、灰白色相間電影的沈重心情中猶能作樂。雖然事件隔了近世紀,地域也在地球的另一端,但是物理界是一個 n=2 連結的世界,總是有千絲萬縷的牽連。

 

電影中提到的人物譬如 Hans Bethe 1967 年爾獎得主),喔,他是我合作夥伴康乃爾的同事。海森堡呢?物理系上老師克洛爾-那個白先勇小說上都有過的台大風情-做過他的博士後。順帶一提,在做海森堡的博士後時,克洛爾結識了泰勒,那位後來被稱為氫彈之父的學者,電影中也屢屢提到。至於那時猶年輕的費因曼,我想台灣很多有物理學家與他是n=1 的關係的。

 

嚴肅的議題著落在這些有血有肉的絕頂聰明才智身上,意象才鮮活起來,撩撥心緒。

 

但是最觸動我心情的是電影開始不久後的一個畫面,一本 1922 年出版僅 40 頁的小書,如貼圖。

 

這個畫面在電影中只以幾秒鐘匆匆翻過,接下來的是畢卡索的畫。書名《The waste land》,號稱是上世紀最重要的英文詩,計 434 行,分五大段。

 

大一英文讀本《廿世紀英文選》我記得(記憶不一定靠譜)有節選,但是我當時應該讀的是中文譯本。讀英詩去瞭解其中的哲學意涵,比破解達西密碼還難。奇怪的是,準備英文期末考時只看中譯本的一小段,竟然就銘刻在長期記憶中了。

 

這些就是奧本海默這類絕頂聰明人物的心智玩物。單只是最前沿物理的探索仍不足以飽足活躍心智的饑渴,是以奧本海默向詩、畫、語言、哲學多方面探索,滿足心智無盡的需索。後來奧本海默在普林斯頓當院長時,果然就邀請了 The waste land 的作者 T. S. Eliot1948 年文學諾貝爾獎得主)去講學,奧本海默是知道優秀心智所需要養分的。

 

所以我以前講過的一則小故事說院士在一起比什麼?比誰的文章上《聯合文學》、誰的書上 best seller 排行,這是如出一轍了。





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前瞻研發呀,前瞻

直到幾年前,我認為台灣沒有真正的高科技研發公司。

 

正常的、必然發生的、有客戶願意先付費的研發可以先做,但是要自己承擔風險的一概免談,這就是不過幾年前臺灣科技公司的心態。

 

可是前面已經沒有帶頭的、沒有老二可當。產業界的利潤累積全攢在手裏,你不做,誰做?

 

以下講的超導體科普中所言未必是合理的題目,但是臺灣的各個有競爭力的產業大多已抵達這臨界點-必須承擔風險,組織未必有立即回報的中、遠程研發。這也是最自利的行為,實在沒有理由不做。

 

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asp?id=12560

農民銀行

我剛入產業界時,公司的薪資戶頭是農民銀行。順順當當的用了好多年,名稱也就上口習慣了,直到後來農民銀行給合作金庫「合作」掉了,名稱才漸漸淡出記憶。

 

巧的是,後來被外派到大陸工作,公司財務長選的薪資帳戶銀行是農業銀行-中國的四大行庫之一。這又勾起以前的記憶了,這戶頭至今還留著。

 

有一次掉了農業銀行的提款卡,到發卡分行報失、申請新卡。問辦理的行員:「妳們農民銀行」,把兩家銀行名稱給混了。還沒把話說完,行員立馬插入:「農業銀行」。哦,錯了!

 

又多講了幾句,之後:「所以農民銀行」。這次行員反應更快,「農業銀行」直接切入,行員頭抬起來,眼中有明顯的慍意。幸好那時銀行櫃檯有柵欄隔著內外,要不就生怕她直接爬了過來。至於嘛?不就只是弄混了名字。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先個道歉,把事情辦完。

 

回辦公室請問同事,他們都笑翻了。「農民」是帶貶意的。行員不甘受辱,是以怒目回懟。

 

可是我益發迷糊了,難道旗幟上的第二顆小星星不是農民階級嗎?唉,解放了這麼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