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我最近看什麼書?大哉問!我的回答是最近看的多是期刊文章,包括相同粒子(identical particles)與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二維量子場論(2+1 D quantum field theory)、先進光刻(advanced lithography)、多孔金屬(porous metals)等。這些養料需要含英咀華,轉化成期刊文章及產業評論的,化做春泥更護花。但是朋友嫌我講外星話,直接就揭過去了。
從博客來訂的較親人的書差不多都到了,還少了一本《晶片戰爭》,應該是缺貨了,不過那不上心。嘿,產業外的人談產業,隔靴搔癢的還少了去?訂這書只是時尚。書還沒到,不予以月旦臧否。
《從一個沒名字的病開始》是多年關注的延續,講的是新冠。我有過兩次嚴重的感染,還有免疫系統造成的問題。台語諺云:「個人的性命個人顧」,只好自修微生物與免疫學甲-強調是甲、有別於乙;生死交關,玩笑開不得。自此書架上就不斷有這一路的書,上一本是《我們為什麼不會死?》,好看。
《萬曆朝鮮戰爭》只是替代品。原先想買的是馬伯庸寫的《帝國最後的榮耀》,此人中年以後寫的作品敘事緊湊,文字有趣,也不違史實。但是掛在博客來上的等候清單已兩年有奇,還是渺無音訊,只好死了這條心,湊合湊合便罷。這是東亞三國首次大混戰,為現代的東亞秩序定了基調。
常常感於自己對於外國史、識的匱乏。約莫十多年前從中世紀歐洲、伊斯蘭世界、一路看到與中華文明有所接觸的中亞。買這本書只是圖個方便,博客來簡體字的新到書是搶到即有,不必久候。《安息王朝興衰史》中的「安息」二字若是換成大食、貴霜等,我也照樣會買。
《That’s not English》這本書是在廣播節目中聽來的。原本以為只是關於英文的慧黠機巧的書,買來只是添些詞彙長見識。翻了幾頁之後,發現與很久以前的一本書《山居歲月》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講文化差異的細微處。作者是美國人居英、又取得英國籍、組織英美家庭的人,雖然英美是同文同種,作者卻總自覺格格不入。兩岸隔離久了,文化上怕也會步其後塵。
《殷土芒芒》、《夏商周文化與田野考古》也是遠古興趣的延續。念研究所時周遭中文書有限,只好消磨上《古史辨七冊》-其實是七巨冊!從此耽溺於其中。後來一些基礎工夫如《史記》、《竹書紀年》、《尚書》、甲骨文等只好等閒跟著囫圇吞棗補過。近年來疫情期間,深居簡出,把上三代考古的視頻翻之遍,多了個形象生動。解封後,打算走上三代考古之旅,從安陽殷墟、鄭州商城、鞏義河洛古城、洛陽偃師商城、二里頭一路向西,對照書與路。
這些書我全沒看過,概不推薦;正如我常自嘲的,現在的我只做不負責任的事。也不要跟我爭辯有沒有夏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就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