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4日 星期五

視野與經驗

當年聯電雙子星大樓開始起火時,我正在總經理辦公室與總經理開會,我的坐向向光,立馬便發現窗外遠處濃煙上竄。

 

我的第一個念頭是不知道聯電的保險是否周全?當時園區的華邦三廠才經歷過火劫,保險公司為了保全現場,沒讓人出入。火雖然不大,但已啟動了自動灑水系統。水氣碰到了煙,轉化成碳酸。碳酸雖然是微酸,但是對於精密的半導體設備,這已經是不可承受的燒灼。保全期間一長,終至設備盡毀。

 

保險公司及其後的再保險公司遲遲沒有給付保險額,最後還是勞財政部保險司出手調解,這個大案件才得以終結。

 

以後半導體公司從這事件學到教訓了,保險不僅要涵蓋諸種災害,還得包括營運中斷險。保險公司必須迅速反應理賠,否則營運中斷每增加一天,賠償額會隨時鐘滴答聲成長,時間不站在保險公司這一方。這一來,九二一大地震時,每家公司都可以很快的恢復營運,甚至從保險理賠中還略有賺頭。

 

另外,我心中還盤算另外一件事。像這種可能會上金融時報或華爾街日報的消息,聯電會怎麼反應?這些念頭其實只源自於我有限的職責和經歷。

 

當我心緒還在這些亂七八糟的事纏繞時,總經理的第一個反應是走到他辦公桌前拿起電話,打給我們廠務的頭,要他帶領公司的消防隊和器材,馬上到聯電聽候事件負責人指揮調度。半導體廠自有的特殊訓練消防隊和專有器材是因為一般消防隊無法處理晶園廠火災,這也是從華邦三廠事件學來的教訓。

 

我當下的感慨是人的視野與經歷的強烈相關:總經理的當下反應是基於當負責人才有的視野。多年後再想起這事件,仍然覺得這是當時最佳反應,而且近乎本能。

 

久了,慢慢想得更周延、更明白,臺灣的產業發展是靠這些經驗慢慢累積的,而視野要有高度及經驗當底蘊。像九二一大地震時臺灣的晶園廠恢復的速度比外界預期快的多,原因是之一是之前日本有關西大地震,當地產業受重創。SEMICON 關西展覽中就為了地震預防措施舉辦了講座,台灣廠商都去參加了。凡是有照表操課的晶圓廠,設備都少摔了好幾十台。這些都是臺灣半導體實力的點滴累積。現在有不少國家要發展產業,這些由過去台灣半導體發展過程累積的高度和經驗,怕是個相當有挑戰性的關卡要跨越吧!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一魚幾吃

前幾天上電臺晨間財經節目,談電動車電池。我一向給自己留時間的餘裕,行止得以從容。到得早,便在電臺所在大樓的頂樓窗枱前翻書。

 

看書乏了,有時抬頭往外看窗景。這張照片面向新店溪,河的另一端是綠光河岸公園。那天天氣預報臺北是陰偶雨,註定是拍不到「萬里無雲萬里天」的景緻了。

 

永和豆漿老店可能隱藏在河岸偏左的某個角落,那是大學時考試前開夜車的必要伴當。過午夜、晨光前騎腳踏車從公館過橋,黑燈瞎火的沿路摸索到店,聊慰飢腸。眺望遠了,也想遠了。

 

上電台談產業和科技是我的整個知識迴圈的最後一、兩站。如果以吃魚做比喻的話,上電臺談產業和科技大概就是做魚湯了,只希望鮮味猶存。

 

人非ChatGPT,不能無所不知。現在的知識增長,無非是過去工作經驗和研究的再沿伸,原有積累的增長才見深度。

 

新的知識我通常以維基先入手,別笑我。期刊的文章雖然不能引用維基條目作為參考文獻,但是用以啟蒙總是可以的。

 

然後是近年的學術期刊回顧文章。我有兩便:在學術機構任職,有查閱期刊之利。另外,這年歲知識面積累夠廣,新領域入門不算棘手。若是產業議題,較廣泛、即時的產業報告也是少不了的。

 

如果興趣來了,學術的題目開始深想,文獻回顧是起碼工作,領域中發展的重要文獻是要逐一細讀的。牽涉到工具的部份,有些還要能複製。再來,就是撩落去,做研究苦思,於心中反覆琢磨,宛如阿基米德泡浴缸,等待「Eureka!」。

 

產業相關的較輕鬆些,靠過去的經驗和新的科技知識相對照,總能產生一些自己的觀點。

 

這個部份是知識歷程最愉悅的過程,沉浸在純粹知識的世界,恣意吸收、創造-如果有可能的話-知識。這個環節彷若取魚肚、魚下巴,做的是最挑嘴的精細菜。

 

然後是轉換成文字,這部分是社會反饋。期刊文章是少數人讀,更少人引用。產業和科技文章好些。好比將魚背片成魚塊,是是伺候一桌人的盤菜。

 

只望一魚幾吃,不會精華殆盡,道道還留有餘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nvftJRtFA

 

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asp?id=9455

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asp?id=9495

2023年3月8日 星期三

最近買的書

有朋友問我最近看什麼書?大哉問!我的回答是最近看的多是期刊文章,包括相同粒子(identical particles)與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二維量子場論(2+1 D quantum field theory)、先進光刻(advanced lithography)、多孔金屬(porous metals)等。這些養料需要含英咀華,轉化成期刊文章及產業評論的,化做春泥更護花。但是朋友嫌我講外星話,直接就揭過去了。

 

從博客來訂的較親人的書差不多都到了,還少了一本《晶片戰爭》,應該是缺貨了,不過那不上心。嘿,產業外的人談產業,隔靴搔癢的還少了去?訂這書只是時尚。書還沒到,不予以月旦臧否。

 

《從一個沒名字的病開始》是多年關注的延續,講的是新冠。我有過兩次嚴重的感染,還有免疫系統造成的問題。台語諺云:「個人的性命個人顧」,只好自修微生物與免疫學甲-強調是甲、有別於乙;生死交關,玩笑開不得。自此書架上就不斷有這一路的書,上一本是《我們為什麼不會死?》,好看。

 

《萬曆朝鮮戰爭》只是替代品。原先想買的是馬伯庸寫的《帝國最後的榮耀》,此人中年以後寫的作品敘事緊湊,文字有趣,也不違史實。但是掛在博客來上的等候清單已兩年有奇,還是渺無音訊,只好死了這條心,湊合湊合便罷。這是東亞三國首次大混戰,為現代的東亞秩序定了基調。

 

常常感於自己對於外國史、識的匱乏。約莫十多年前從中世紀歐洲、伊斯蘭世界、一路看到與中華文明有所接觸的中亞。買這本書只是圖個方便,博客來簡體字的新到書是搶到即有,不必久候。《安息王朝興衰史》中的「安息」二字若是換成大食、貴霜等,我也照樣會買。

 

That’s not English》這本書是在廣播節目中聽來的。原本以為只是關於英文的慧黠機巧的書,買來只是添些詞彙長見識。翻了幾頁之後,發現與很久以前的一本書《山居歲月》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講文化差異的細微處。作者是美國人居英、又取得英國籍、組織英美家庭的人,雖然英美是同文同種,作者卻總自覺格格不入。兩岸隔離久了,文化上怕也會步其後塵。

 

《殷土芒芒》、《夏商周文化與田野考古》也是遠古興趣的延續。念研究所時周遭中文書有限,只好消磨上《古史辨七冊》-其實是七巨冊!從此耽溺於其中。後來一些基礎工夫如《史記》、《竹書紀年》、《尚書》、甲骨文等只好等閒跟著囫圇吞棗補過。近年來疫情期間,深居簡出,把上三代考古的視頻翻之遍,多了個形象生動。解封後,打算走上三代考古之旅,從安陽殷墟、鄭州商城、鞏義河洛古城、洛陽偃師商城、二里頭一路向西,對照書與路。

 

這些書我全沒看過,概不推薦;正如我常自嘲的,現在的我只做不負責任的事。也不要跟我爭辯有沒有夏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就是!




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春晨

早晨下床,步履蹣跚。從二樓下一樓時,樓梯間猶留有絲夜半殘存的寒氣,暗自侵人。

 

樓梯轉彎後,剎那間別過頭去。春日灑進屋中耀眼,宛若銀瓶乍破水漿迸。見光後身子彷彿也乍暖起來。

 

有從門上窗戶折射進來至地的初光,也有餘光在地上呈外頭梔子花的映象,復有再反射到牆上的隱約窗格,另外還有晨光照到廚房窗外牆上、再反射經窗戶終至於地上的窗櫺寥落。一時光影交錯,壁櫃白淨、地板琉璃。

 

春日、秋陽各有所喜,雖然一樣溫煦。金秋有些頹勢,但是節氣高爽;而春日另有生發的意思,預示了草木終將成綠雲。

 

極年輕時受託為公賣局的倉庫賦春聯,橫幅寫的是“春日新映竹葉青”,雖說是刻意要嵌入酒名,但是輕日照得竹葉盈盈綠的就是這般萌發的意思。

 

這便是一個宅男春晨時於心中方寸的浮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