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甲骨文之系统方法

繼羅振玉、王國維之後,對甲骨文研究貢獻最大的應該是董作賓,這一點應無疑義。
甲骨上的卜文一般分為四段:前詞,記干支以及占卜人名。第二段是占卜事由,第三段是所得卜文,第四段是驗詞,就是撿查應驗與否。
董作賓的最大貢獻之一,在於確定前詞中卜貞二字之前夾的是貞人 (巫師) 的名字。譬如卜辭的前辭中:「甲寅卜觳貞,翼乙貿易日。....」甲寅是干支記日,觳就是貞人的名字。
這樣的發現有什麼樣的重大意義呢?甲骨文至今出土約十五萬片,很多是在非正式考古的過程中發現的。這麼龐大數量的數据,如果缺少各片的前後相關性,很難從其中有系统的發掘史實。
但是有貞人的名字便不同了。貞人的名詞與卜辭中前後諸王的名字前後有重疊,便可以將史實貫串起來。而且一片龜甲上也許刻有四五則卜辭,會有同時期的其它貞人名字,可以與其它甲骨文相互印證補強。
以《史記》、《竹書記年》的殷王世系做為草稿,以甲骨文的卜辭校訂,並輔以碳十四測年做為旁證,殷朝的歷史就大約可以建立起架構。從二里頭四期文化的滅亡、偃師商城、鄭州商城的建立,商大約始於西元前一六OO年,而終於西元前一O四六年武王代紂之役。
認得幾個貞人的名字並不會幫助我們對商代的歷史文化多些暸解,董作賓建立的是一門學問中的系统研究方法。這是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來由。由此回看自己做的以前研究,過了這麼多年仍陸續有人引用的,大多是方法學。對於單一現象的研究,即使是有創意的真知識,也會在時間的淘洗下逐見沈澱。有的也許還重要,有的就消失無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