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橋滿六十歲生日,這是從完工日起算。其實從日據時代就不斷有地方仕紳敦促日本政府興建,後來因為二戰物資缺乏停工。國民政府來台後,1948 年西螺鎮長廖重光又再次敦請政府修建,終於於 1953 年建成通車。以前唸書時暑假最愜意的事就是騎腳踏車至濁水溪岸,坐在竹蔭下乘風徜徉。然後騎過西螺大橋極目西眺,彷彿望得著海。再回頭,跟路邊的瓜農買現摘的西瓜。
以前就知道家中有廖重光這號親長,可一直到張超英的《宮前町九十番地》[1]後附的泛黃照片中才第一次見著。廖重光我外祖父得叫舅公,是我外曾祖母的舅父兼叔父。
母親說以前隨她祖母回西螺娘家,若是河床乾涸的日子,汽車就直跨濁水溪,汽車走在濁水溪滿佈卵石的河床上雖然顛簸,倒也不用太久。若是溪水漲了,就得先搭台糖小火車至田中,轉搭火車過濁水溪到斗六西螺,然後再轉搭汽車至西螺。清晨出門,傍晚才到的了。雖然征塵僕僕,可回到祖母娘家卻是美事一樁。吃飯時四個丫頭侍膳,一個手搖蟲膠唱盤,一個搖扇子,另外兩個才是管食具飯菜。飲食精饌就更不用說了。
外曾祖母本姓邱,父親是前清明經邱緝臣 [2],母親是正是廖重光的姊姊。因為是姻親,廖重光又拜邱緝臣為師,所以是姊夫兼業師。1895年邱緝臣因不願做日本臣民,舉家東遷,卻將幼女托給當時已成家的廖重光之兄,所以廖重光就從舅舅變成叔叔了,外曾祖母也因而改姓廖。而邱緝臣一家便成了日本第一次台灣人口統計中「台灣計二百九十萬餘人口,僅有六千多人內遷」的一小撮份子。邱緝臣以詩、書聞於當時。外曾祖母的姊姊邱蘊玉 (韻香) 也以詩名,得過全國桂冠女詩人第二名。父女倆在福建海滄還有紀念館,紀念這一位愛國詩人。中央圖書館也有他們的詩集。我手中也還留有他們的手澤。
為什麼隔著濁水溪如此不便卻還結親呢?外祖父一家自道光年間遷台後,一家都一直擔任二林庄的總理。以前二林庄包括二林上堡、二林下堡和深耕堡,約略包括今之二林、竹塘、芳苑、大城以及跨過濁水溪的二崙、油車等地,南端遠至虎尾溪溪,計七十九庄,與西螺是毗鄰交錯。地方上門當戶對的大多是同宗,所以提親大概是北向鹿港、南向西螺。而在西螺呢,廖姓也是望族,所以提親也是北向二林、南向嘉義,邱緝臣就是嘉義人。
廖重光為建西螺大橋是出錢出力,台灣中部的天然屏障因之而除,地方上感念他的貢獻自不待言。可建西螺大橋也有那麼一點點的私心。廖重光的女兒也是嫁給二林鎮上的一個留學日本東京帝大的醫生。小時候去看醫生總是不自在,進門要先叫姨婆祖、舅公祖。廖重光的女兒、姪女都嫁到隔著濁水溪的彼岸去,有西螺大橋回娘家省親便當多了。就算是利人也小小利己吧!
References:
[2]:http://smallintelligentsia.blogspot.tw/2011/09/189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