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台灣三大民變與清政府分而治之的對策


清朝時台灣三大民變是指朱一貴 [1]、林爽文 [2] 與戴潮春 [3] 三個事件。朱一貴事件發生於 1721 (康熙 60),自朱一貴稱帝後只延續了兩個月;林爽文事件發生於 1786 (乾隆 51 ),前後一年四個月被平定;戴潮春事件發生於 1862 (同治元年),前後沿續四年,對台灣中部地區影響甚鉅。首先要注意的是現在對於這些事件的稱呼是民變,而不是xx之亂。這是撇開正朔迷思、歷史「政治正確」的起步。

這三次民變有一個少為人注意的共通點,三個領袖人物都是漳州人。朱一貴是漳州府長泰縣人,23歲才移民來台。林爽文是漳州和平 (現漳州市雲霄縣和平鄉) 人,17歲隨父移民來台。林爽文在二月河的小說中幾易其名,而且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但這是小說,大概只是要穿針引線,帶出福康安。戴潮春是彰化縣四張犁人(今台中市大屯區四張犁,康熙六十一年彰化設縣,範圍在諸羅縣以北的中部地區),但祖籍也是漳州。

這個特殊的籍貫對於事件有什麼意義呢?

這三次民變中,林爽文和戴潮春都和天地會 [4] 有關。天地會有五十餘種別名,起源也眾說紛云,以明鄭起源的流傳最廣。《鹿鼎記》中說什麼「平生不識陳近南,就稱英雄也枉然」,陳近南便是鄭成功的軍師陳永華,台南的延平郡王祠還供著他的牌位。但是史料記載最翔實的,卻是起於萬雲龍和尚 [5] (或云俗名鄭開的提喜雲龍禪師、洪二和尚等名) 。萬雲龍和尚是漳州漳浦人 (今漳州市雲霄縣)。近人更有考證,《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 (天地會) 結義的地點,便在雲霄縣治雲陵鎮外東向八公里的高溪觀音亭 [6]。而金庸筆下紅花會的老舵主叫于萬亭,也許就暗含萬雲龍及觀音亭的意思。漳州既和天地會地緣密切,漳州人打著天地會的旗號反清也頗入情理。

另外清朝時期台灣有各族群的鬥爭,有閩粵械鬥,閩籍之內還有漳泉械鬥。這些械鬥所累積下來的怨懟在民變的過程之中都逐漸發酵出來。漳泉的分佈大致如下:「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漳州話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台北盆地,故泉州話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客籍的則多在桃竹苗一帶,南部屏東也有聚落。」[7]

朱一貴事件時,另有一名領袖杜君英,結集的是漳泉和潮汕的人士,而從朱一貴的,多僅是漳泉人士。二人分裂之後,便形成漳泉的閩籍集團與潮汕的粵籍集團,這也種下了後來閩粵械鬥的種子。以致於清軍在鹿耳門、安平港登陸後,得以各個擊破。朱一貴事件發生於 1721年,而第一次大規模的漳泉械鬥則發生於 1751 年。是以此次事件僅見閩粵籍的各自地域認同,漳泉之間的嫌隙尚未彰顯。最早的鳳山閩粵械鬥賴君奏、吳福生案均發生於1723 [8],晚於朱一貴事件。另外,萬雲龍創立天地會是 1761 年,朱一貴時尚未建立,所以天地會未涉此次民變。這也是支持萬雲龍成立天地會的反證之一。

林爽文事件時已是 1786 年,此時台灣已發生過1751年台灣縣漳泉械鬥、1769年彰化漳泉械鬥、1775年彰化漳泉械鬥、1782年北台灣、彰化、嘉義漳泉械鬥(謝笑案)、1783年台北黃泥塘械鬥、1783年台北嘉義彰化漳泉械鬥等事件 [7],漳泉嫌隙已深。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平原,那是漳州人的大本營。而鹿港沿海一帶未陷落,除了鹿港原先繁華、有民團自衛外,最主要的是鹿港是泉州籍的大本營。鹿港以南現今是埔鹽鄉,有同安十三寮,這個同安當然是原屬泉州府的同安縣。再往南走,清代的地圖就到二林堡,二林堡分上、下、深耕三堡,大致包括現二林、芳苑、大城、竹塘、溪湖、田中等鄉鎮以及跨過現今濁水溪道的二崙、油車等地,以虎尾溪與時屬諸羅縣的地域分界 [9]。二林堡以洪姓為大宗,堂號「柏埔」,也是來自於同安縣的柏埔十三都 [10]。也就是說,鹿港以南的沿海一帶,全來自於泉州,而且源自於一小塊小的地域之內,都是小同鄉。在歷次民變之中,這一帶都能集結自保。而且在漳泉械鬥的積怨下,對於以漳州人為主的民變團體採取抵制、甚至反擊的行動:「鹿港泉州府籍林湊等人率眾襲擊彰化縣縣城,大殺漳州府籍移民並且焚毀民房,漳州籍林爽文率軍反攻,許多漳州人被迫投入林爽文陣營,漳州籍大股首陳泮為了報復泉州人,凡是泉州人房屋,也盡數焚毀。」 [2] 漳泉械鬥的餘燼借著民變延燒。閩粵械鬥的痕跡也是斑斑在目:「下淡水溪 (高屏溪) 的漳州籍莊大田也因為閩粵械鬥之歷史仇恨,與客家庄民爆發衝突,只好暫停攻城行動。」[2] 另外,「桃竹苗等地的客家居民以鄉勇形式組織義民團練,抵抗林爽文軍隊保衛自己的家鄉。在新竹地區,則有陳紫雲領導下,轉戰新竹苗栗等地。事件平定後,鄉民撿集新竹死難客家鄉勇骨骸共二百多具,合葬於枋寮(即今新竹縣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2]。所以閩粵、漳泉械鬥影響了這些民變的進程。

看清政府的應對策略其實也利用了這些族群不和的事實,分而治之 (divide and conquer) 。林爽文事件是福康安抵台後才底定,他選擇的登陸地點正是泉州人控制的鹿港。他率兵八千,又在當地招募團練六千,顯然得到泉籍人士的支持。

戴潮春起事時已注意到漳泉不和會給清政府可乘之機,曾特別約勒部屬。然而攻下彰化城「又漳、泉之人各分種類,百姓挈眷逃鄉,漳人通行無阻;泉人出則被掠,僅得身免。」[11] 是以泉籍將領葉虎鞭、陳大憨、林大用需「帶泉人數百人按劍踞東南門,泉人方得向白沙坑、鹿港等處逃生;城內泉人遂空。」戴的陣營內無法得到泉州人的支持,甚至對於同是漳州人的霧峰林家也因為部將林日晟的積怨而兵刃相向,注定要腹背受敵。

同治二年十月,霧峰林家的福甯鎮總兵林文察奉閩浙總督左宗棠命返台助剿,也是在沿海這一線的麥寮登陸 (維基謂福甯鎮總兵林文察自安平登陸,不確),然後迂途回本居阿罩霧 (霧峰) [11]。同樣的策略,一再用再用,屢試不爽。

參考文獻:
[9]:p50, 《彰化縣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
[11]:p.7, 《戴案紀略》,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