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書架又逐漸飽和,有些書當然要讓出位置來。沒費什麼思量,那一套買了廿餘年、佔地甚廣的《大英百科全書》就首當其衝。
當初買的時候原不是書架、酒櫃做擺飾的,也著實用了好一陣子。中文、英文紙本、電子字辭典現在都還常用,擺在床頭、公事包中,百科全書怎會用不著呢?
只是維基百科出來之後,這一切都快速改變。電子的百科在搜尋上的相對便利自毋庸贅言。至於內容方面,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些論辯,認為《大英百科全書》為專家所撰寫、審訂,比一般波普眾生聚沙成塔的知識要紮實、正確。這一點其實至今仍是如此。查維基的條目時,現在還是經常可以發現錯誤,至少在我熟悉的一些條目中隨手就可以訂個勘誤表。另外,維基條目內容的撰寫雖然有建議的格式及標準,但是各條目疏漏、嚴謹的差異仍然很大。幸好維基條目的成長是每日俱增,錯誤的修訂亦然。這些增加、修訂都有志願者,是在全世界以日以繼夜的方式進行。這些條目數量涵蓋範圍周全、及時更新的好處,已遠超越其它方面的缺陷。誇張的說,如果你找不找一個詞條,最好先懷疑自己是否拼錯字、詞條是否有稍為值得認真對待的公眾知識內容?條目增修的速度也很令人驚艷,有時候科學新發現的隔日就會出現在詞條之中。像前幾年在非洲發現的新人種
Australopithecus sediba一事,新條目的建立幾乎與 Nature學術文章的發表同時。
維基中詞條的周延及組織方法令人訝異。一個大題目下可能有數十個子項目,每個子項目下又可能還有孫項目,每一個項目自成一個條目,合起來就像一本完整的書。我曾經查過像軟體開發管理、量子力學這些較大項的題目,如果將它列印成冊,稱之為書並不為過。從事知識工作的人現在幾乎無法離開它,是以每年維基要求捐獻時,總是毫不猶豫。
以前維基百科中文的內容不足,百度百科在中文的文、史涵蓋較周全,條目的內容也較詳盡。但這一兩年來維基在中文條目的進展很快,雖然條目內容詳盡的程度仍有待改善。提到中文的百科全書不能不提到明清的三套大部頭的書:明解縉負責編纂的《永樂大典》、清陳夢雷以私人之力編校的《古今圖書集成》以及清紀曉嵐負責編纂的《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得 3.7億字,《古今圖書集成》得 1.7 億字,《四庫全書》最龐大,得7 億餘字。但《四庫全書》是以書為單位的,不是以辭條來編輯,不利於檢索,在這個意義上,不能稱為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編輯的目的就是「悉採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古今圖書集成》也是類似。可惜《永樂大典》至清已有殘缺,又在八國聯軍時圓明園遭劫。原二萬二千餘冊的書,現存不到 800 冊。所以《古今圖書集成》是存世最大的中文百科全書,事實上也是全世界最大紙本的百科全書。李約瑟治中國科學史時,這是最主要的工具書。
《古今圖書集成》自然在檢索方面不如電子版的方便。但《古今圖書集成》的版權早已過期,在中文的維基發展起來,《古今圖書集成》中的條目可以掃瞄、轉換,迅速納入編制,對於中文清代以前的知識檢索相信會有重大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