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 星期一

學什麽?不學什麼?

我們的世代是幸也不幸的世代。世界進化的速度太快,雖然有不斷新的知識娛享,然而即使是終身學習也不見得來得及學個周全,遑論適應。

 

當過學生,也當過老師,對於什麼當學、什麼不當學,心中自有一番感念。近年來討論甚囂麈上課綱問題,特別能觸動心神。

 

在我的學習歷程中,單只是以計算的輔助工具而言,小學學過算盤到四級,大概就是會加減、未及乘除。這是學校的課程,但也是人類歷史用過近4500年的長青計算工具。學的時候,那時的商業機構都還拿算盤當計算工具,學的似乎是理所當然。但是那時雖然學過算盤,卻一輩子真沒用過。

 

然後是計算尺、對數表、計算器、積分表、程式語言、MathematicaQISKIT等,學了、用了一陣子,又都沒用了,抑或又快沒用了。這種學了又變沒用的經驗只是在協助性的計算工具,但有時也出現在過去被認為是基礎知識的領域。

 

一個大家都聽過的領域是三角證明題,初中時可是花了近一學期的數學課程來學習。值得嗎?

 

我過去的專長是理論物理,可以不用羞赧的説,這領域的人計算的數學比任何其他學科要多、要雜,甚至多過數學系的。因為數學系的人對一般性和存在性較抽象的問題比較感興趣,真槍實刀計算不常見。可是我做了這麼多年的理論物理計算,還真沒用過三角證明題中學的一丁點知識,那半年還真的是活到什麼身上去了!

 

後來國中數學課綱檢討三角證明時,有數學老師出來辯護,說是三角證明是用來訓練邏輯的。可那麼多有用的東西,為啥不能用來學習、也順便訓練邏輯?課綱終是改了。以前小學學毛筆、初中用毛筆寫週記也最後廢了。自然以後沒再用過毛筆,行書法帖倒是買了不少。

 

除了學習的材料,有些學習的方式、過程和目標,也都值得再檢討。像以前用來稱讚人的話「博聞強記」,現在好像不怎麼靈。以前沒資料庫,也沒搜尋引擎,博學強記是自帶資料庫附搜尋引擎-而且沒有分享模式,在以前可是有生存競爭優勢的。但是現在任誰都可以掉書袋,以前讀過什麼,差別不大。

 

現在還有爭論的文言文和雙語教育課綱也得重新檢視。我必須先承認我是學文言文和外語教育的既得利益者。在當學生時,讀過四庫全書中的書近千本。先不說在歷次考試中這種經歷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即使對於現在的業餘嗜好上三代考古,也能不太費勁的讀《尚書》、《竹書紀年》等來練基本功。初中讀的是教會學校,英文是講母語的老師教的。在考試、留學、寫論文、打國際訴訟乃至於在合約談判中與美國律師能在用字遣詞上針鋒相對,受益匪淺。

 

但是如果要我講文言文該不該入課綱、要不要雙語教育?我大概率的會說不。現在的大型語言模型已經能很有效率的處理這些語言相關的議題,寫程式也是。兩個人各説各的母語卻能流暢的對談也是在中、短時程可期之事。若花時間去學這些語言材料,則只能是興趣多於生存競爭能力的選修課-如同我當時學的書法,後來只用於愉心悅目的欣賞行書法帖。

 

人工智慧的出現不只改變了教育,也改變了無益之事。90年代起,我就不下象棋了,因為連個人電腦中的程式我都下不過。AlphaGo 出現之後,大家都知道怎麼一回事。最近的程式,讓二、三子給職業棋手也能贏,職業棋手現在打的譜經常是人工智慧下的棋局。

 

自然我也不下圍棋了,只可憐白白損耗了兩種可以度有涯之生的雅事。唯一可以稍感欣慰之事是書架上那些定式、棋譜的書可以丟得不覺心疼。我只留吳清源、陳祖德和聶衛平的簽名贈書。但而那只是人情世故,卻與棋藝無甚關係了

 

我只能躲在一些小角落負隅頑抗。前幾天先給一個大型語言模型暖暖身子,問一問東南亞某國的半導體發展近況,然後要它建議該國半導體發展策略。它答的大致整齊,涵蓋面也夠。但是沒能針對問題,也沒有創意-就是平庸。看來用大型語言現在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建構策略。

 

至於數理,大型語言真還稚嫩。不要說推理行不行,抽象的概念的真實理解都有問題。看來目前大型語言模型要處理數理是有較高的壁壘,也許還要新類別的人工智慧才有可能再進一步。而我,就躲在這角落一隅、守著身為人類僅存的一點優勢和自尊。

 

無論如何,人類文明12000年在近100年內突然就走到可能讓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田地。而我們可能是最後一個世代:敢以靈長自居、自覺有用。可以後小孩學什麼?日子又怎麼過?

 

注:附圖是親戚的一個小一的 Midjourney 習作。有天我憂心忡忡地跟這親戚談未來的變化,親戚告訴我小孩已開始用 ChatGPT。我告訴他 Midjourney Sora,隔日我就收到了小朋友的習作。將來的人工智慧肯定不會長這樣子-也許也由不得人來下指令。但是先準備、且戰且走也許是最好的策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