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部落格,就叫《理性與感性》。當初是因看李安的同名電影而取的。為了彌補年少時未文青唸《傲慢與偏見》,特別買了據稱是 Jane Austen 造詣最髙的 《Emma》來讀。結果當然是自虐十分—翻一頁竟要查四、五十個單字,比讀素稱慧黠、經常一語雙關的 Oscar Wilde 吃力多了。
然而也因此銘刻了李安的導演造詣,李安是因為這片子開始在西方影界頭角崢嶸的。當初李安拍這部片子,影評人用的字是 “daring”。好有一比,找個洋導演敢來拍《紅樓夢》,特別女主角是影界素稱才女的 Emma
Thompson。然而李安拍的舉重若輕,戲裏隔一陣子就要挑逗一下 laughter and tears,有點像葛優演余華的《活著》,演著、演著竟也能對如此沈重的人生反擊以黑色幽默,讓觀眾有勇氣看到劇終。看李安的電影比讀 Jane Austen 的小說心境要舒展多了。
想來日子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均衡。幾天前從學校歸來,簌簌雨過日猶在,
車邊的景像攝人魂魄。近山,所以圓;而且近半圓,雙圓結同心。同一天,朋友回我寫極紫外光刻文章一則期刊論文,說墨西哥的博士生找出了修正稜鏡球面相差(aberration)的公式,式子絡絡長。這兩個又怎生牽扯?都是光的色散(dispersion),理性與感性的不同呈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