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生命科學的人,除了科學最基礎的數、理、化外,接著要唸分子生物學 (molecular biology)、生物化學 (biochemistry) 以及基因學 (genetics),這樣才算入了門,初窺堂奧。
這本書名看似不起眼的書《遺傳密碼》[1] 是遺傳學的新頁。遺傳學以前的中心教條是生物靠 DNA 來遺傳性狀。基因偶而會發生無方向性的突變,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下會依基因的表現型經天擇後演化。主張「用進廢退」的拉馬克主義 (Lamarckism) [2] 被實驗證實是錯的:後天環境所獲得的性狀並不會移轉到下一代,一切都是 DNA編碼的作用。
但真的是這樣嗎?蘭迪傑托 (Randy Jirtle) [3] 在2003年發表了令人驚奇的結果:剌豚鼠 (agouti mouse) 原來長的胖嘟嘟的,毛色是亮橘色。但只要在雌鼠孕期在食物加入了諸如膽鹼、維生素 B12、葉酸等,牠們的後代個頭就會變的比較小,毛色也會變成斑駁的褐色,這樣的小鼠也比較不受糖尿病和癌症的侵害。而這樣的性狀是會繼續遺傳下去的!
發生了什麼事?一個新的次學科表觀遺傳學 (epigenetics) [4] 在上世紀九O年代誕生了!在上述的例子中,剌豚鼠的 DNA的核苷酸序列並未被改變,但基因的表現型 (phenotype) 被改變了;最常見是透過甲基化 (methylation) [5],或者是組蛋白 [6] 修正 (histone modification)。"Stably heritable phenotype resulting from changes in a chromosome without alterations in the DNA sequence"的定義是最近的共識,在染色體中不牽涉 DNA序列的改變而可以被穩定繼承的表現型,這就是表觀遺傳學。
甲基化是指在基因的末段附加一甲基群,以啟動或壓抑基因的某一表現;組蛋白修正是改變基因組蛋白的展開或捲曲,使得基因的某一功能被啟動或壓抑。這兩種機制中基因序列都維持完好,只有在染色體的結構因甲基化或組蛋白被修正,因而導致基因的表現型發生改變。
表觀遺傳學的研究現在已蔚為叢林,例子當然不止這一個。有一對雙胞胎其中一位曾經在成長過程中受過霸凌。結果他的 SERT 基因啟動子 (promoter) 區域被甲基化,而 SERT 基因的功能是產生蛋白質將血清素 (serotonin) 移到神經元。被甲基化後,SERT 的功能被關小了!敏銳的讀者看到血清素應該馬上想到憂鬱症,這是抗憂鬱藥「百憂解」所要調控的神經傳導物質。另外皮質醇 (cortisol) 也降低了。皮質醇又稱「壓力賀爾蒙」,是人體用來對抗生活中壓力的機制,缺少皮質醇也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 stress syndrome) 的癥狀之一。即使某次的霸凌經驗在心中好似完全被抹去,但它仍悄悄的用標籤的方式貼在基因上,而且這樣的表觀會遺傳下去!經歷 911的孕婦產下的小孩就攜有這樣甲基化的標籤。
這本書當然不只是談表觀遺傳學。我每讀書翻到一個激動心智的例子,就在書頁上摺角,這本書摺角有二、三十個。人類的利手性 (handness) 是由跟纖毛有關的基因所決定的。有這方面基因缺陷的人會有「原發性纖毛運動障礙」 (primary ciliary dyskenesia),肺臟的肌肉及彈性組織最後都會停擺。患這種病的人也可能有「器官轉位」(situ inversus),器官左右置換。原因是胚胎發育初期,纖毛沒有正常運作,使得器官在發育時的定位出了問題。這讓我想起《劍雨》中的江阿生。
這本書還提到了一件事,不講不快。2000年有一塊隕石的碎片掉到加拿大西北的塔告什湖 (Tagish Lake)。NASA 在隕石上居然發現胺基酸,而且這些胺基酸居然是左旋的!在實驗室裏可以合成胺基酸,左旋及右旋的各半;但生物身上的胺基酸,除了苷胺酸外,其它都有手徵性 (chirality),左旋或右旋的。地球上的生物偏好左旋的。參考文獻 [7] 是正經期刊的研究結果,它的結論傾向隕石上這些胺基酸不是受到污染,並且解釋了胺基酸手徵性的來源。對高能物理學家來說,最自然的解釋是由微中子 (neutrino) 所誘發的,微電子只有左旋的。從最小尺度的特性一路傳遞到大尺度,這就是混沌的本質。
這本書還提了安潔莉娜裘莉痛苦的決定,這是不太久前的事,所以這本書內容夠新。中文版是今年三月才出版,還熱騰騰的。
References:
[7]: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945-5100.2012.01400.x/full觀遺傳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