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台語的一音之轉

大學沒上過小學,以後也沒有再讀過關於音韻的書,看到語言人類學中比較兩個不同的發音時,就以「一音之轉」輕揭過去。讀的時候不免迷惑,好比讀紅樓第五回秦可卿之死,「無不納悶,都有些疑心。」

然而語言中的確是有一音之轉的。有些來自於訛誤,像以前歌仔戲中老愛將狠毒唸成狼毒,其實台語中單用一個字來形容人的心性的狠字,發音似雄,這才是正確的發音。有些就來自於系統的整個音系的轉移。

講兩個例子:一個是間字韻的,像間、奸、姦等。在台語的發音都轉成了干字韻。這是在音韻學中清楚知道的例子,在讀《尚書》中也有注釋這樣解,間字古發干音。聽人唱宋詞古譜《浪淘沙》,唱到「天上人間」唱干字音,這是經過方家指點的。

另一個音系的移轉是、市、事、式等。國語發音都是捲舌音,台語發音卻都是有一字的韻腳。卡拉 OK 中台語歌詞中字幕常有打「稀微」的,正確的應該是「式微」。式微是《詩經》邶風中的篇名。雖然有陽光衰微的原義,但是有衰落、荒涼的衍生意思。這與邶的集體心情也相似。邶、衛的地望都在河南安陽殷墟附近,都是周初分封殷舊民之地。亡國而有式微之嘆,心情是符合的。三千年前的詩詞現在還夾在日常用語中,想來非常性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