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近出版關於殷商的一本小書:《殷墟探秘-甲骨文》。雖然它的副標是甲骨文,其實沒那麼專注於甲骨文。整體來說,它是一個對於晚商時期文化的整體介紹。雖然不是大部頭的書,但是涵蓋面算是周全,趣味性也夠。這依賴於選題與內容的剪裁。很適合初次涉獵的讀者。
商代遷都多次,這是現代學者沒有異議的事。像《尚書•湯誓》上、下就是盤庚對貴族軟硬兼施的文告,而且這二篇可能不是後人的偽書。但是作者只選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這樣內容就有所收斂。兼之殷墟考古自李濟、董作賓、梁思成等考古學大師起頭橫亙半世紀以上的集體努力,又有甲骨文、銘文與出土文物的相互印證,這一段歷史就很有看頭,特別是武丁的配偶之一婦好墓被完整開挖,裏頭的蘊藏十分驚人。婦好也是常領兵出征的將領,這一點從相關的甲骨卜辭以及其幕葬中的武器殉器可見。
介紹這本書還有一點的私心。林姓的太始祖是殷之比干,林姓的總堂號是西河堂,西河就是安陽。這與周史中的殷之三監地望是相近的。《詩經》中的《衛風》、《邶風》讀來都有淡淡的哀思。像張愛玲愛引的《邶風•擊鼓》中一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雖然她指的是情愛,但還是掩不住四周隱藏淡淡的悲戚,這原是前朝遺民哀思的寫照。
書裏頭有兩點小趣味。書尾列了約莫一百八十個甲骨文字,容人去摸索一番。龜甲自王懿容自二十世紀初開始搜集至今,約有十五萬片許多是花果飄零,散落各地。上頭的字約有五千多個,成功解譯的約在一千五百之譜,一百八十個已經是其中的一成二了。出現最多的部首我看是人字傍。在甲骨文中,人字是個側影,有伸出的頭、低垂的手、以及略為彎曲的身和腳。人字有時和兵器一起出現,像伐字與我字,這都是很殘忍的形象。手部是另一個常見的部首,它基本的形狀是一隻手臂分叉出三隻手指。現在漢字的提手旁當然是其中一個變形,但是也有其它的轉化。隻字的原形是以手捉鳥狀,上頭的隹是鳥,下頭的又是手,仍然依稀可以看出一豎三叉的原狀。又如登字,原字是雙手持豆器,所以登字頭是左右雙手之形。還可以加一點變化,像鼓字的左邊自然是鼓,而右邊是手持棍棒狀;牧字左邊是牛,右邊也是手持棍捧狀。另一個常見的部首是女字,安是屋下有女為安。此外還有足、目、祖、禾等多個常用部首。認了這些漢字的基本部首,讀書寫字常有新鮮的感觸。
另一個小趣味是書中在描敘玉器與銅器的結合,不知是作者還是原先考古人員的幽默,叫它是「金石同盟」。嘿,這一定也是紅迷,而且是薛寶釵派的。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7133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