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萬維網 (World Wide Web) 的誕生—無用之用

我原來的研究專長是高能物理現象學 (high energy phenomenology),這是一門由實驗數據建立等效模型 (effective model) 的理論。能否有學術競爭力,除了本身的功力之外,另一個物質環境的因素是迅速的取得數據、以及與同行及時的聯繫。

當時的環境是 Bitnet尚未整合入 Internet,但已稍具雛形,可以經過電子郵件互通信息。學術期刊發表前的文章以預印 (preprint) 的形式各研究機構互相郵寄,有點像今日的 Arxiv,不過是紙本的。由於是紙本的,牽涉遞送郵費,能否取得足夠的預印端賴於所處機構的大小、知名度以及個人的學術聯繫。對於當時地處學術邊陲的台灣,這是一個明顯的劣勢。當時能否返台繼續從事研究的考慮,有一部份是這些物質環境的因素。

算是初生之犢,所以決定返台。回台之後,第一件事是申請 email 帳號。我的 email 帳號是學校中的第 2 號,僅次於電算中心主任。學術上的訊息靠著親朋好友經 email 的資訊濟助,勉強存活。

慢慢的,大型的高能物理實驗室的預印電子資料庫紛紛建立,狀況稍有改善。像 CERNSLAC 等地都有可以自行下載的預印電子文本。但電子文本有另外的挑戰。一個完整的學術文章中含有多種格式的檔案,文字、數學公式、圖式、表格、照片等。有些可以用當時已問世的標記語言 (markup language) TEXLatex解決,有些則無法。這些分歧的檔案格式在現在的人很難想在撰寫、排版、傳送、列印、儲存等時會造成多大的困擾,像畫 Feynman diagram 要用針筆自己在圖紙上繪畫、列印要在雷射印表機上另行加掛軟體等這些繁冗的工作程序。

萬維網就是在這樣的需求下催生,柏內茲李(Tim Berners-Lee 1989 3 12 日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提出「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構想。萬維網最核心的觀念就是將各式各樣格式的檔案整合於單一的檔案之下,使用超文本標記語言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並且定義了傳輸的規範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這使得形式各異的檔案可以整合於單一檔案,並且可以傳輸、瀏覽。這個構想成功的解決了為紛歧檔案格式所苦的高能物理社群的問題。我恰好生逢其時、恭逢其盛,見證了這一由我專業內需求誘發的偉大構想。

隨著冷戰結束、二戰的記憶日遠,兼之各國政府的預算拮据,對於基礎科學的研究的支持熱忱不再。現在國內對於基礎研究,要求能應用、貢獻 GDP 的。但想想萬維網這個例子,有大用的概念不一定是畫定標靶就可以射中的。在基礎研究,像群論的發生是要證明五次方程式沒有公式解,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知道其它用途,遑論對 GDP 的貢獻,黎曼幾何亦然。這種例子在基礎研究的領域比比皆是。

萬維網的大興,遠超過當初的標的。以各國歷年來投入高能物理的累計經費來對照萬維網所衍生的巨大經濟利益,這樣的投資報酬還算是便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