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比利時啤酒


第一次喝比利時啤酒是在世博會比利時館。當時被吸引是因為號稱有米其林三星的掌廚,但菜吃什麼現在反倒忘了,大致是法國菜一路的。但是對於各類比利時啤酒印象深刻。其中有個牌子叫 Hoegaarden,淡啤酒味中滲出細細的橙味,頗沁脾胃,與台啤的水果啤酒有上下床之別。只是價格也不俗,一杯要 55 RMB。幸好回台後在超市中找著,只是人民幣換成台幣,倒也還能接受。比利時啤酒還有其他的品牌,像是 Chimay 在台灣也有得買。

最近看細菌的書,才知道比利時啤酒多變的味道不全是來自於添加物,而是來自於其製程。一般用來發酵的菌類不外是酵母菌 (yeast)、乳酸菌 (lactic acid bacteria)、黴菌 (mildew) 以及其他細菌幾大類。像是泡菜用乳酸菌;葡萄酒先用酵母菌轉換糖成酒精,然後用細菌轉換蘋果酸 (malic acid) 成雙乙酯 (diacetate)。像 Chardonnay這種比較 dry的酒,就是靠酵母菌和細菌齊力,將雙乙酯的芬芳釋放出來,這也是一般酒評中講的 full body的科學意涵。

啤酒一般單用酵母菌發酵,所以都在穀物、啤酒花 (hops)、水質等方面講究。唯有比利時啤酒又添加了細菌,所以味道不同。只是加了細菌以後,味道多變;要將味道釀成成預想的結果,需要更準確的製程控制,這就是 brewer 的功夫了。

比利時啤酒加酵母菌又加細菌的做法,也是古時蘇美人的做法,這種酒叫 lambic,現在比利時還有遵古法制的 lambic beer。古時大概對細菌的控制、分離沒有辦法這麼精準,所以酵母菌和細菌並存是免不了的。值的一提的是中國也有啤酒,醴就是啤酒的專稱。可是周人引商人因嗜酒失國為戒,沒能傳下製法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