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腹笥與小心火燭


第一次看到「腹笥」二字是在高陽的小說中,說一個人「腹笥甚寬」。從前後文的脈絡,看起來是講一個人博學多材。就這樣囫圇吞棗的理解過去了。

最近看南宋周密的《齊東野語》,看到了「腹笥」這個條目。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在昆山白蓮寺中 (陸龜蒙的故居) 陸龜蒙的塑像因故受損,發現塑像腹中滿是陸龜蒙詩文舊稿。陸龜蒙是與皮日休齊名的唐朝詩人,也是姜夔絕唱《點降唇》「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中想慕的天隨子。

另一個是霅川南景德寺佛像遭焚,發現彿像腹中藏經數百卷。條目中用「經笥」一詞。

查了笥字的原意,音伺。《說文解字》中說原是衣或飯的竹器。《孟子》梁惠王上篇中「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簞字是圓的,而笥是方的。方形的竹器後來用來裝經書,是以叫經笥。這些書笥由於都藏於塑像腹中,是以條目叫腹笥。腹笥甚寬,當然就是滿腹詩書了。

那麼腹中沒料呢?以前台灣的士子由於開發的晚,甚少中舉。福建的士子用歇後語來嘲笑,說是台灣的士子是「台灣蟳--無膏」。高陽更戲謔,說是「小心火燭」,因為是一肚子草包。

漢字本來就不是一義一字,有許多意義是靠字的複合產生新義。但許多漢字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慢慢的從日常用語中消逝了。今人不騎馬,馬字偏旁的字就從日常用語中逐漸消失。「阜」字旁與「邑」旁的字原先都是地名,後來地名變遷,那些字也逐漸變成化石。竹、木之器,相信也會越來越罕見。可用的字少了,文字的樂趣,就越來越局限。

1 則留言:

  1. 我不用小心火燭,我裡面裝的都是美食好料,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