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到杜子春這個名字是在《唐人傳奇小說》,其實是從牛僧孺寫的《玄怪論》中卷一第一篇中摘錄出來的。誌怪筆記中的故事常常被摘錄到其它書中,像《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唐人小說》、《唐人傳奇小說》、《三言二拍》等中都常常看到從誌怪筆記中演繹出來的故事。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的作者) 的《謝小娥傳》在《玄怪錄》中就成了卷二首篇的《妙尼寂》,到了《三言二拍》中又變成 《李公佐巧解梦中言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所以杜子春的名字就在這些筆記、小說中四處出現。像《醒世恆言》卷 37 就是 《杜子春三入長安》、《太平廣記》卷 16 也是《杜子春》。
杜子春的故事很簡單。現在看道家神仙、劍俠的故事都知道凡是要證道成仙之前,都得經過天劫,試驗並堅其道心。杜子春在人世經歷過幾次起落之後決心求道,因而受試考驗。杜子春在喜、怒、哀、懼、惡、慾這幾關都通過了測試,但最終失敗在愛這一關,沒能成上仙。杜子春在這類證道成仙的故事中,如果不是第一個,也是最早期的幾個之一;是後代類似故事的原型。與更早的誌怪筆記如東晉干寶的《搜神記》相比,故事性要強多了。《搜神記》中的記事大抵是誌異,像說什麼器物年久成精,有什麼異於常態或常理之處。只是增廣見聞,或者博君一笑。但杜子春沒能證道成仙,卻是人之為人的必然。注意作者已經用故事來說另外想說的事了。是以現在大致認為中國的小說是以傳奇開先河。
再聽到杜子春時,已是在大學聽學日語同學口中的 Toshishun,原來日本也有杜子春!當時覺得很訝異,現在當然知道那是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而且正是從唐人傳奇中演繹過來的。芥川龍之介的文學成就當然毋庸置疑,現在的日本文學大賞以他為名。像他小說《羅生門》的名稱現在也成了漢語的常用語詞。但他 1920 年寫的《杜子春》卻不能說創意十足。與唐人傳奇中不同的是杜子春失敗的原因是在孝。他受的最後試驗是見他父母在地獄中化為驢受牛頭馬面拷打,因而失聲叫了出來。從幻境中脫出之後,他師父卻說:「你若依然保持沈默,我打算當下就殺了你!」。故事是從唐人傳奇中借的原型,而對於孝的觀點,卻又是從晚清 (像劉芸洲的《七劍十三俠》)、民初的劍俠小說中常用的:「天下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老套語詞中轉借過來。不過也是敗在人之為人。從作者的觀點,成仙是妄,人的本性更值的珍貴。
另一個驚奇是在孔廟時又偶遇杜子春。孔廟有四配十二哲,名字都是論、孟中所熟悉的,朱熹雖然在十二哲中是後進,但他是理學正宗,後來科舉的標準答案,他說了算。有一次將東西廡的先賢先儒 (好像先賢比先儒高古一點,邵雍、程頤之後再無先賢) 一百四十八位看了個周遍,發現東廡第七十三位又居然是杜子春,他是以先儒入祠。孔廟裡的杜子春是東漢人,著有《周禮解》 (所有大陸、台灣孔廟網站都是寫《周體解》,怪哉!因循抄襲若此)。受教於劉歆,是王莽時唯一能傳《周禮》的人。另外他還著有《連山易》和《歸藏易》,都是學《易經》的重要典籍。杜子春對於孔學的傳承有很大貢獻。東、西漢、三國入祠孔廟只不過十一人。有清一代更只有陸隴其和張伯行兩位。康、雍、乾三代老臣張廷玉想入祠孔廟都想成心疾了。雖然高陽戲稱陪祠孔廟受牲禮供奉叫吃「冷豬肉」,但入祠孔廟真的比當選現在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甚至比得諾貝爾獎稀罕的多了。
中文姓名有限,重複的機會當然多。但是要能在歷史上同時留名,機會卻很少。像韓信在楚、漢爭霸時就有兩位。但大家熟悉的相信都是淮陰侯韓信而不是韓王信,雖然二者史均有載。清朝有大、小于成龍,是同族叔侄,都是清官、好官。此外同名的就很少記得有了。牛僧孺是經科舉入仕,而非像李德裕以恩蔭入仕,肚子中要有一定的材料,大概不會不知道先儒杜子春。是他故意拿先儒杜子春尋開心,像《補江總白猿傳》存心吃歐陽詢的豆腐,說千年老猿擄歐陽紇妻而生歐陽詢,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杜子春四處可見,而且造就了劍俠成仙的試驗鍛煉原型,十分有趣。